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适老版
长者专区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智能问答
旧版

长者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内容 / 财政预算/决算 / 财政预算 / 正文

关于绵竹市202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书面)

索  引  号:510683-2021-002821 文  号: 发布时间:2021-12-29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财政局 关  键  词:绵竹市 2021 财政预算 预算执行 情况 2022 预算草案 浏览次数:
相关附件:

【字体: 分享:

2021年128日在绵竹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上

   绵竹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绵竹市202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财政预算草案提请会议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1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压力,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和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德阳市委和绵竹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市十八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的财政预算,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和“三保一优一防”要求,紧扣市委提出的“五个高于一个领跑”发展目标,加大开源节流力度、强化预算收支管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切实防范化解财政运行风险,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市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2021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实现235600万元,为预算的104.4%,同比增长6.5%。其中:税收收入195600万元,非税收入40000万元,税收收入占比达到83%,收入质量较好。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预计上级补助收入154056万元、上年结转31356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转贷预计收入26290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0228万元、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16万元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预计为497546万元。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预计支出370900万元,完成预算的92.2%,与去年同期持平。收入总量减去当年预计支出370900万元、预计上解上级支出21224万元、预计援助其他地区支出629万元、预计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19690万元后,全市预计结余资金85103万元。结余资金按规定清理后,预计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3803万元,因项目跨年实施需要预计结转下年继续使用31300万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预计超收收入10000万元,全部按规定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年初安排预备费3000万元,预计动支2800万元,剩余200万元按规定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2021年年初预算稳定调节基金61627万元,当年动用50228万元,加上按规定预计补充53803万元,2021年末预算稳定调节基金预计为65202万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2021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实现104445万元(其中土地基金预计收入98795万元),为预算的106.7%加预计上级补助收入1185万元上年结转19283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转贷预计收入89220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量预计为214133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预计支出174869元(其中土地基金预计支出80906万元),完成预算的85.3%。收入总量减去当年预计支出174869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还本预计支出9120万元后,预计年终结余资金30144万元,全部因项目跨年度实施需要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2021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实现52万元,为预算的100%,减去调入一般公共预算16万元后,可供安排的收入总量预计为36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预计支出36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收入总量减去支出后,年终无结余。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2021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实现14465万元,为预算的102.5%,其中:社会保险费收入3579万元、利息收入220万元、财政补贴收入10600万元、转移收入及其他66万元。加上年滚存结余31582万元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总量预计为46047万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预计支出11473万元,完成预算的101%,收入总量减去支出后,预计年终滚存结余34574万元。

5.上级转移支付下达落实情况。2021年,我市预计收到并如数下达上级补助收入155241万元,其中返还性收入12751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116338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26152万元。预计实现支出123031万元,预计结转下年32210万元。

(二)2021年债务情况

2020年底全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28585万元(其中:一般债务为142093万元、专项债务为186492万元)。2021年已成功发行债券117510万元,偿还到期政府债券28810万元(其中:使用再融资债券26710万元、财政预算安排资金2100万元)后,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417285万元(其中:一般债务为148693万元、专项债务为268592万元),比2020年底增加88700万元,严格控制在2021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434168万元内,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2021年新增债券资金主要用于盛泉钢铁线路迁改、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孵化园、棚户区改造、供水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化厂房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

以上2021年全市预算执行情况,请予审查批准。

(三)2021年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和重点财政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市十八届人大六次会议关于预算决议的要求,主动接受人大代表监督指导,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积极听取和吸纳代表提出的宝贵意见,严格执行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四川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有关规定,大力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千方百计确保财政运行健康稳定、风险可控。

一是抓收入强财源,提升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财税协作、部门联动,及时研判经济动态和走势,提前谋划、细化措施,确保实现依法征管、应收尽收。今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实现235600万元,预计向上争取各类财政资金155241万元、争取政府债券117510万元,有力提升财政保障实力。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带动效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降低企业成本,以当下“减法”换取我市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落实产业扶持各项政策资金,大力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二是优支出调结构,增进民生福祉。牢固树立政府“过紧日子”思想,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非刚性、非重点支出,做到“三公”预算只减不增,严把预算支出关口,清理盘活存量资金,统筹资金优先保障“三保”支出需求。兜牢民生底线,强化协同配合,持续增加财政投入,做好2021年十件民生实事,跟踪财政资金执行情况,重点做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及疫苗采购和接种保障工作。2021年全市民生支出预计达到244794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66%。

三是强监管防风险,筑牢发展底线。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的重要要求,深入推进“排查清理两项工作”,抓实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扎实开展内部监督工作,持续推进惠民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阳光审批平台建设,构建长效机制,筑牢财政资金安全防线。制定《绵竹市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体系、规范隐性债务变动统计,杜绝新增违规举债,完成政府隐性债务化解任务,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债务风险的底线。

四是优机制破难题,提升管理效能。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严把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三个关键节点,强化绩效目标引领和绩效结果应用,推动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制度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和支付电子化改革。深化财政库款运行动态、预算执行动态监测管理。抓好直达资金管理,截止10月底,上级下达我市直达资金47482万元,分配进度100%,已支付41587万元,支出进度87.6%,充分发挥惠企利民政策效应。

五是推改革促发展,做优国资国企。不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构建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运作机制强化监管,确保资产管理规范高效运行建立政府公物仓管理制度。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认真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努力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切实增强国有企业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2021年,向国有企业注入资本21114万元

(四)2021年重点支出政策落实情况

2021年,全市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不断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障重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投入64382万元,支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特色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安排52255万元支持工业企业内稳生产、外拓市场,支持以剑南春、龙蟒、鑫坤机械为代表的食品饮料、精细化工、机械制造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创新升级;加快培育以致远锂业、美大康华康为代表的锂电、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以盛泉钢铁、衡盛源锂电为代表的优质项目加快落地投产。安排7957万元支持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助力创建德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推动形成“一带一心六园”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安排2095万元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支持做大做强金融服务、商贸流通、文体旅游等支柱型服务业。

2.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投入65563万元,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支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安排6805万元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过渡期内财政支持政策保持总体稳定。安排9707万元发放各项强农惠农补贴,保护耕地地力,提高农机化水平,保障农民群众利益。安排19440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培养创建、河道治理及水毁修复等重大涉农项目,进一步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安排6780万元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支持乡村振兴示范点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型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乡村风貌显著改善。安排1000万元补充绵竹市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安排农业保险补贴1435万元,支持农业保险扩面增量,有效提升种养殖户抗风险能力。安排5825万元保障地方事权粮油轮换、收购、处置,以及农户种粮收益基本稳定,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3.支持推进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投入30118万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安排13305万元开展水源地保护、污水处理厂建设,支持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捕行动。安排866万元支持工业领域、建筑领域、交通领域等推进绿色制造,助力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安排2481万元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安排10292万元提升应急抢险和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森林防火应急救援、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等工作顺利开展,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风险。

4.支持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投入53389万元,支持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安排4846万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重点落实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改善办园条件,切实落实幼儿资助政策。安排36846万元支持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支持与川师大合作办学项目,推进校舍维修改造,持续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安排8245万元支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重点落实公办普通高中综合预算保障制度,实现生均公用经费综合定额目标。安排1682万元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继续实施中职全面免学费政策、藏区彝区“9+3”免费教育,全面落实公办中职学校财政生均经费拨款制度,公办中职生均拨款水平达到8400元。安排1411万元落实困难学生补助。

5.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投入65352万元,支持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安排39731万元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及退休人员生活补贴等。安排6651万元保障2.1万名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对1.8万人次困难群众给予医疗救助。安排6697万元支持优抚对象抚恤、生活补助以及退役军人抚恤优待、生活解困、社保接续等政策。安排600万元加快养老服务业建设,新建2个社区养老综合体,对智慧养老院服务质量和居家适老化进一步升级改造。安排2340万元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贫困家庭人员、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和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6.支持提高卫生健康服务质量。投入39581万元,支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安排5570万元,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冠疫苗接种、核酸检测、集中隔离检测等方面支出。安排9865万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79元、580元,支持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多渠道补偿”政策。安排2388万元进一步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加快建立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支持疾控中心改扩建等项目。安排9182万元落实计划生育扶助保障政策。

7.支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投入10578万元,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安排3000万元持续支持市图书馆建设。安排1000万元支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4A级景区创建。安排1000万元支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奖补。安排1237万元支持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安排605万元持续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体育馆免费开放、足球场建设、全民健身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8.支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投入197329万元,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呈现公园城市面貌。安排32286万元支持河道治理、水毁临时加固除险、第六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等工程。安排62100万元支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化厂房建设等重大项目。安排8621万元优化城市基础功能,持续推进城区道路建设,增强城市清洁运转能力,强化城市维护管理。安排21061万元着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抓好公共租赁住房、安置房维修维护管理,有序推进仁泽片区、瑞祥片区、南轩片区等一批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群众居住环境。安排22385万元支持S216广济至九龙段、S107(成青路)、成都经济区环线绵竹段、成兰铁路绵竹枢纽站、三绕连接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打通绵竹对外交通骨干线网,更好融入成都都市圈城市空间体系。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重点方面的财政投入统计,部分项目存在归类口径交叉。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市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监督指导、政协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部门和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财政收入质量不够稳定,刚性支出不断增加,部分重点项目支出滞后,防范化解债务风险需持续用力,财政平稳运行面临考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听取各位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22年预算草案

(一)2022年财政收支形势分析

财政收入方面:2022年,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德阳市委和绵竹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将对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形成强大动力。在房地产相关政策收紧、新冠疫情与需求扩张的不确定、替代效应减弱、消费与接触性服务业恢复仍然疲软等影响下,我市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同时,由于2021年在上年财政收入低基数前提下,全年财政收入实现了较高增长,抬高了收入基数,2022年我市财政收入高增长将难以实现。

财政支出方面:2022年民生政策兜底、疫情常态化防控、乡村振兴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科技创新驱动等政策类、重点类支出需求将持续增加,加上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我市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在兜牢“三保”底线的同时,紧平衡态势仍存。

综合分析,2022年财政收入预计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预算收支安排依然属于紧平衡。全市各级需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支出保障序列,紧紧围绕“六稳”“六保”,严格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将腾挪出来的资金用于保障重点领域支出。

(二)2022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022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预算法,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准确性,紧紧围绕“六稳”“六保”保障序列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大力优化支出结构,突出公共财政导向,全力保障基本支出和民生需求,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着力构建全面规范、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管理体制。

2022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将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绵竹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首要任务,积极的财政政策突出强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助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二是收入预算要实事求是,科学预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积极财政政策相衔接。三是将政府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的基本方针长期坚持下去,促进支出标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融合,突出重点,强化零基预算理念运用,增强对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发展规划的财力保障。四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建立健全同一领域不同渠道资金、财政拨款资金与非财政拨款资金、不同年度间财政资金的统筹机制,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深入挖掘潜力。五是突出绩效导向,将绩效管理实质性嵌入预算管理流程,加强绩效结果应用,大力削减或取消低效无效支出。六是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合理确定民生支出标准,加强重大建设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做好应对更加突出的财政收支矛盾以及重大风险的资金筹措工作和政策储备。

(三)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1.一般公共预算。2022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237500万元。加上省对我市的税收返还12751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32493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0000万元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1139万元,减去上解支出19409万元、援藏支出1178万元、债务还本支出8919万元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为304377万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拟安排为304377万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102299万元,减去债务还本支出7200万元后,按照以收定支和收支平衡原则,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拟安排为95099万元,主要用于征地拆迁补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债务付息等方面支出。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2022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为2325万元。减去调入一般公共预算资金1139万元后,可供安排的收入总量为1186万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拟安排为1186万元,主要用于国有企业资本金注入。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2022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为15139万元,其中:个人缴费收入2881万元、利息收入200万元、财政补贴收入10652万元、委托投资收益1406万元,加上年滚存结余34574万元,收入总量为49713万元。按照现行社会保险支出政策,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拟安排为11482万元,收入总量减去支出后,滚存结余38231万元。

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重点安排情况

2022年预算安排重点围绕上级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坚持集中财力保“三保”,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实施“2022年十件民生实事”,持续保持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65%以上。2022年财政资金支出安排重点如下。

(1)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安排资金29416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9.7%。重点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障粮食和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创建,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上农业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2)推进生态绿色发展方面。安排资金18970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2%。重点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和污水治理,推进生态清洁流域建设,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城乡环境和重点区域综合整治。

(3)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安排资金44801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4.8%。全面落实教育助学政策,切实保障困难学生就学,重点推进公办幼儿园及普惠性幼儿园健康发展,落实义务教育政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持续提高高中教育保障水平,完善高考综合改革基础保障,继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困难学生助学补助政策。

(4)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方面。安排资金25636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4%。重点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待遇,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落实城乡低保补助、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等民生政策,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继续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继续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

(5)强化卫生健康保障方面。安排资金20296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7%。重点保障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体系建设,巩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成果,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推进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支持加快建立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

(6)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及科技发展方面。安排资金15472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1%。重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做大做优做响白酒产业,促进文旅产业健康发展,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全力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7)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安排资金46965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5.4%。重点保障重大民生、社会事业、交通、农田水利、公共服务、住房保障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十四五”规划编制、镇村规划试点编制等规划衔接,加大各级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和前期投入。

安排预备费4000万元。主要用于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预见的开支。

6.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情况。2022年,我市一般公共预算上级补助收入预计45244万元,其中:返还性收入12751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32493万元。

返还性收入中,增值税税收返还收入7386万元、消费税税收返还收入2545万元、增值税“五五分享”税收返还收入-8734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13671万元、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税收返还收入900万元、其他税收返还收入-3017万元。

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中,财力性转移支付32493万元,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收入16453万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收入2374万元、结算补助收入991万元、企业事业单位划转补助收入243万元、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收入318万元、固定数额补助收入12114万元。

以上2022年全市预算草案情况,请予审查批准。

三、2022年财政工作

2022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财政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各级各项决策部署,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严格执行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认真落实本次会议关于预算的审查意见和决议决定,奋发有为地推动财政事业发展。

(一)推进财源建设质效,切实提升财政保障能力。一是深入开展财源建设工程,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强收入形势分析研判,强化重点税源动态监控和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二是强化财源培植力度,牢固树立“引资”与“增税”并重理念,完善税源建设机制,围绕存量企业和增量企业分类施策、创新举措,推动财源培植取得更大成效。三是全力拓展资金渠道,积极盘活处置存量资产,督促国企经营提质增效,抢抓政策机遇,加大向上争取力度,进一步提升财政保障能力。

(二)强化资源配置效率,切实增强资金使用绩效。一是继续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硬化预算刚性约束,严把预算支出关口,规范资金审批流程,集中财力加大对全市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资金保障力度。二是坚持民生导向,兜牢“三保”支出底线。围绕强功能、补短板,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均衡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三是强化预算支出管理。加强预算单位支出责任主体意识,强化重大项目动态跟踪,提高预算支出质量。督促财政资金支出进度,增强资金使用效益,将预算安排与资金使用绩效挂钩。

(三)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力促改革取得实质突破。一是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持续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过程管控,强化预算绩效管理考核监督,推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二是全面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规范和统一预算管理业务流程、管理要素、控制规则,以信息化推进财政治理现代化。三是持续深化政府采购、政府投资评审、国企国资改革,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四)突出财政监管职能,兜牢兜实财政风险底线。一是持续抓好严肃财经纪律及财务管理风险排查工作。深入推进重大财税政策、预决算公开、专项资金、会计信息质量等领域的专项检查。深化内控建设,加强内部监督。二是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强化财政预算保障,确保到期政府债务及时足额偿付。严格政府债务限额管控,坚决遏制隐形债务增量,妥善处理促发展和防风险关系。三是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监管,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推进政府采购专管员制度,大力优化我市营商环境。

各位代表,做好2022年财政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指导监督,虚心听取人民政协意见建议,认真贯彻落实本次大会决议,锚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税收占比)领跑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同类区县”目标,着力抓收入、优支出、保民生、防风险,充分发挥财政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把绵竹建设成为经济发展、城乡繁荣、美丽和谐的高质量产业集聚地、高颜值旅游目的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提供更坚实的财政保障。

关于绵竹市202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

202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书面)

2021年128日在绵竹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上

绵竹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绵竹市202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财政预算草案提请会议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1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压力,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和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德阳市委和绵竹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市十八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的财政预算,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和“三保一优一防”要求,紧扣市委提出的“五个高于一个领跑”发展目标,加大开源节流力度、强化预算收支管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切实防范化解财政运行风险,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市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2021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实现235600万元,为预算的104.4%,同比增长6.5%。其中:税收收入195600万元,非税收入40000万元,税收收入占比达到83%,收入质量较好。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预计上级补助收入154056万元、上年结转31356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转贷预计收入26290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0228万元、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16万元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预计为497546万元。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预计支出370900万元,完成预算的92.2%,与去年同期持平。收入总量减去当年预计支出370900万元、预计上解上级支出21224万元、预计援助其他地区支出629万元、预计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19690万元后,全市预计结余资金85103万元。结余资金按规定清理后,预计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3803万元,因项目跨年实施需要预计结转下年继续使用31300万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预计超收收入10000万元,全部按规定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年初安排预备费3000万元,预计动支2800万元,剩余200万元按规定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2021年年初预算稳定调节基金61627万元,当年动用50228万元,加上按规定预计补充53803万元,2021年末预算稳定调节基金预计为65202万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2021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实现104445万元(其中土地基金预计收入98795万元),为预算的106.7%加预计上级补助收入1185万元上年结转19283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转贷预计收入89220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量预计为214133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预计支出174869元(其中土地基金预计支出80906万元),完成预算的85.3%。收入总量减去当年预计支出174869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还本预计支出9120万元后,预计年终结余资金30144万元,全部因项目跨年度实施需要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2021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实现52万元,为预算的100%,减去调入一般公共预算16万元后,可供安排的收入总量预计为36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预计支出36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收入总量减去支出后,年终无结余。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2021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实现14465万元,为预算的102.5%,其中:社会保险费收入3579万元、利息收入220万元、财政补贴收入10600万元、转移收入及其他66万元。加上年滚存结余31582万元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总量预计为46047万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预计支出11473万元,完成预算的101%,收入总量减去支出后,预计年终滚存结余34574万元。

5.上级转移支付下达落实情况。2021年,我市预计收到并如数下达上级补助收入155241万元,其中返还性收入12751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116338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26152万元。预计实现支出123031万元,预计结转下年32210万元。

(二)2021年债务情况

2020年底全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28585万元(其中:一般债务为142093万元、专项债务为186492万元)。2021年已成功发行债券117510万元,偿还到期政府债券28810万元(其中:使用再融资债券26710万元、财政预算安排资金2100万元)后,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417285万元(其中:一般债务为148693万元、专项债务为268592万元),比2020年底增加88700万元,严格控制在2021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434168万元内,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2021年新增债券资金主要用于盛泉钢铁线路迁改、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孵化园、棚户区改造、供水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化厂房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

以上2021年全市预算执行情况,请予审查批准。

(三)2021年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和重点财政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市十八届人大六次会议关于预算决议的要求,主动接受人大代表监督指导,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积极听取和吸纳代表提出的宝贵意见,严格执行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四川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有关规定,大力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千方百计确保财政运行健康稳定、风险可控。

一是抓收入强财源,提升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财税协作、部门联动,及时研判经济动态和走势,提前谋划、细化措施,确保实现依法征管、应收尽收。今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实现235600万元,预计向上争取各类财政资金155241万元、争取政府债券117510万元,有力提升财政保障实力。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带动效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降低企业成本,以当下“减法”换取我市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落实产业扶持各项政策资金,大力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二是优支出调结构,增进民生福祉。牢固树立政府“过紧日子”思想,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非刚性、非重点支出,做到“三公”预算只减不增,严把预算支出关口,清理盘活存量资金,统筹资金优先保障“三保”支出需求。兜牢民生底线,强化协同配合,持续增加财政投入,做好2021年十件民生实事,跟踪财政资金执行情况,重点做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及疫苗采购和接种保障工作。2021年全市民生支出预计达到244794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66%。

三是强监管防风险,筑牢发展底线。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的重要要求,深入推进“排查清理两项工作”,抓实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扎实开展内部监督工作,持续推进惠民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阳光审批平台建设,构建长效机制,筑牢财政资金安全防线。制定《绵竹市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体系、规范隐性债务变动统计,杜绝新增违规举债,完成政府隐性债务化解任务,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债务风险的底线。

四是优机制破难题,提升管理效能。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严把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三个关键节点,强化绩效目标引领和绩效结果应用,推动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制度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和支付电子化改革。深化财政库款运行动态、预算执行动态监测管理。抓好直达资金管理,截止10月底,上级下达我市直达资金47482万元,分配进度100%,已支付41587万元,支出进度87.6%,充分发挥惠企利民政策效应。

五是推改革促发展,做优国资国企。不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构建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运作机制强化监管,确保资产管理规范高效运行建立政府公物仓管理制度。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认真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努力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切实增强国有企业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2021年,向国有企业注入资本21114万元

(四)2021年重点支出政策落实情况

2021年,全市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不断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障重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投入64382万元,支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特色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安排52255万元支持工业企业内稳生产、外拓市场,支持以剑南春、龙蟒、鑫坤机械为代表的食品饮料、精细化工、机械制造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创新升级;加快培育以致远锂业、美大康华康为代表的锂电、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以盛泉钢铁、衡盛源锂电为代表的优质项目加快落地投产。安排7957万元支持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助力创建德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推动形成“一带一心六园”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安排2095万元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支持做大做强金融服务、商贸流通、文体旅游等支柱型服务业。

2.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投入65563万元,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支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安排6805万元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过渡期内财政支持政策保持总体稳定。安排9707万元发放各项强农惠农补贴,保护耕地地力,提高农机化水平,保障农民群众利益。安排19440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培养创建、河道治理及水毁修复等重大涉农项目,进一步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安排6780万元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支持乡村振兴示范点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型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乡村风貌显著改善。安排1000万元补充绵竹市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安排农业保险补贴1435万元,支持农业保险扩面增量,有效提升种养殖户抗风险能力。安排5825万元保障地方事权粮油轮换、收购、处置,以及农户种粮收益基本稳定,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3.支持推进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投入30118万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安排13305万元开展水源地保护、污水处理厂建设,支持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捕行动。安排866万元支持工业领域、建筑领域、交通领域等推进绿色制造,助力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安排2481万元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安排10292万元提升应急抢险和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森林防火应急救援、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等工作顺利开展,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风险。

4.支持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投入53389万元,支持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安排4846万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重点落实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改善办园条件,切实落实幼儿资助政策。安排36846万元支持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支持与川师大合作办学项目,推进校舍维修改造,持续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安排8245万元支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重点落实公办普通高中综合预算保障制度,实现生均公用经费综合定额目标。安排1682万元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继续实施中职全面免学费政策、藏区彝区“9+3”免费教育,全面落实公办中职学校财政生均经费拨款制度,公办中职生均拨款水平达到8400元。安排1411万元落实困难学生补助。

5.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投入65352万元,支持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安排39731万元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及退休人员生活补贴等。安排6651万元保障2.1万名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对1.8万人次困难群众给予医疗救助。安排6697万元支持优抚对象抚恤、生活补助以及退役军人抚恤优待、生活解困、社保接续等政策。安排600万元加快养老服务业建设,新建2个社区养老综合体,对智慧养老院服务质量和居家适老化进一步升级改造。安排2340万元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贫困家庭人员、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和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6.支持提高卫生健康服务质量。投入39581万元,支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安排5570万元,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冠疫苗接种、核酸检测、集中隔离检测等方面支出。安排9865万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79元、580元,支持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多渠道补偿”政策。安排2388万元进一步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加快建立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支持疾控中心改扩建等项目。安排9182万元落实计划生育扶助保障政策。

7.支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投入10578万元,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安排3000万元持续支持市图书馆建设。安排1000万元支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4A级景区创建。安排1000万元支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奖补。安排1237万元支持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安排605万元持续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体育馆免费开放、足球场建设、全民健身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8.支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投入197329万元,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呈现公园城市面貌。安排32286万元支持河道治理、水毁临时加固除险、第六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等工程。安排62100万元支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化厂房建设等重大项目。安排8621万元优化城市基础功能,持续推进城区道路建设,增强城市清洁运转能力,强化城市维护管理。安排21061万元着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抓好公共租赁住房、安置房维修维护管理,有序推进仁泽片区、瑞祥片区、南轩片区等一批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群众居住环境。安排22385万元支持S216广济至九龙段、S107(成青路)、成都经济区环线绵竹段、成兰铁路绵竹枢纽站、三绕连接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打通绵竹对外交通骨干线网,更好融入成都都市圈城市空间体系。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重点方面的财政投入统计,部分项目存在归类口径交叉。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市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监督指导、政协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部门和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财政收入质量不够稳定,刚性支出不断增加,部分重点项目支出滞后,防范化解债务风险需持续用力,财政平稳运行面临考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听取各位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22年预算草案

(一)2022年财政收支形势分析

财政收入方面:2022年,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德阳市委和绵竹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将对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形成强大动力。在房地产相关政策收紧、新冠疫情与需求扩张的不确定、替代效应减弱、消费与接触性服务业恢复仍然疲软等影响下,我市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同时,由于2021年在上年财政收入低基数前提下,全年财政收入实现了较高增长,抬高了收入基数,2022年我市财政收入高增长将难以实现。

财政支出方面:2022年民生政策兜底、疫情常态化防控、乡村振兴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科技创新驱动等政策类、重点类支出需求将持续增加,加上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我市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在兜牢“三保”底线的同时,紧平衡态势仍存。

综合分析,2022年财政收入预计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预算收支安排依然属于紧平衡。全市各级需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支出保障序列,紧紧围绕“六稳”“六保”,严格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将腾挪出来的资金用于保障重点领域支出。

(二)2022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022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预算法,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准确性,紧紧围绕“六稳”“六保”保障序列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大力优化支出结构,突出公共财政导向,全力保障基本支出和民生需求,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着力构建全面规范、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管理体制。

2022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将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绵竹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首要任务,积极的财政政策突出强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助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二是收入预算要实事求是,科学预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积极财政政策相衔接。三是将政府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的基本方针长期坚持下去,促进支出标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融合,突出重点,强化零基预算理念运用,增强对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发展规划的财力保障。四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建立健全同一领域不同渠道资金、财政拨款资金与非财政拨款资金、不同年度间财政资金的统筹机制,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深入挖掘潜力。五是突出绩效导向,将绩效管理实质性嵌入预算管理流程,加强绩效结果应用,大力削减或取消低效无效支出。六是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合理确定民生支出标准,加强重大建设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做好应对更加突出的财政收支矛盾以及重大风险的资金筹措工作和政策储备。

(三)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1.一般公共预算。2022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237500万元。加上省对我市的税收返还12751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32493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0000万元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1139万元,减去上解支出19409万元、援藏支出1178万元、债务还本支出8919万元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为304377万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拟安排为304377万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102299万元,减去债务还本支出7200万元后,按照以收定支和收支平衡原则,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拟安排为95099万元,主要用于征地拆迁补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债务付息等方面支出。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2022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为2325万元。减去调入一般公共预算资金1139万元后,可供安排的收入总量为1186万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拟安排为1186万元,主要用于国有企业资本金注入。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2022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为15139万元,其中:个人缴费收入2881万元、利息收入200万元、财政补贴收入10652万元、委托投资收益1406万元,加上年滚存结余34574万元,收入总量为49713万元。按照现行社会保险支出政策,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拟安排为11482万元,收入总量减去支出后,滚存结余38231万元。

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重点安排情况

2022年预算安排重点围绕上级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坚持集中财力保“三保”,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实施“2022年十件民生实事”,持续保持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65%以上。2022年财政资金支出安排重点如下。

(1)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安排资金29416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9.7%。重点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障粮食和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创建,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上农业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2)推进生态绿色发展方面。安排资金18970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2%。重点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和污水治理,推进生态清洁流域建设,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城乡环境和重点区域综合整治。

(3)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安排资金44801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4.8%。全面落实教育助学政策,切实保障困难学生就学,重点推进公办幼儿园及普惠性幼儿园健康发展,落实义务教育政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持续提高高中教育保障水平,完善高考综合改革基础保障,继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困难学生助学补助政策。

(4)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方面。安排资金25636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4%。重点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待遇,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落实城乡低保补助、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等民生政策,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继续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继续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

(5)强化卫生健康保障方面。安排资金20296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7%。重点保障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体系建设,巩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成果,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推进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支持加快建立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

(6)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及科技发展方面。安排资金15472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1%。重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做大做优做响白酒产业,促进文旅产业健康发展,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全力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7)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安排资金46965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5.4%。重点保障重大民生、社会事业、交通、农田水利、公共服务、住房保障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十四五”规划编制、镇村规划试点编制等规划衔接,加大各级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和前期投入。

安排预备费4000万元。主要用于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预见的开支。

6.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情况。2022年,我市一般公共预算上级补助收入预计45244万元,其中:返还性收入12751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32493万元。

返还性收入中,增值税税收返还收入7386万元、消费税税收返还收入2545万元、增值税“五五分享”税收返还收入-8734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13671万元、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税收返还收入900万元、其他税收返还收入-3017万元。

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中,财力性转移支付32493万元,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收入16453万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收入2374万元、结算补助收入991万元、企业事业单位划转补助收入243万元、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收入318万元、固定数额补助收入12114万元。

以上2022年全市预算草案情况,请予审查批准。

三、2022年财政工作

2022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财政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各级各项决策部署,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严格执行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认真落实本次会议关于预算的审查意见和决议决定,奋发有为地推动财政事业发展。

(一)推进财源建设质效,切实提升财政保障能力。一是深入开展财源建设工程,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强收入形势分析研判,强化重点税源动态监控和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二是强化财源培植力度,牢固树立“引资”与“增税”并重理念,完善税源建设机制,围绕存量企业和增量企业分类施策、创新举措,推动财源培植取得更大成效。三是全力拓展资金渠道,积极盘活处置存量资产,督促国企经营提质增效,抢抓政策机遇,加大向上争取力度,进一步提升财政保障能力。

(二)强化资源配置效率,切实增强资金使用绩效。一是继续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硬化预算刚性约束,严把预算支出关口,规范资金审批流程,集中财力加大对全市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资金保障力度。二是坚持民生导向,兜牢“三保”支出底线。围绕强功能、补短板,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均衡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三是强化预算支出管理。加强预算单位支出责任主体意识,强化重大项目动态跟踪,提高预算支出质量。督促财政资金支出进度,增强资金使用效益,将预算安排与资金使用绩效挂钩。

(三)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力促改革取得实质突破。一是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持续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过程管控,强化预算绩效管理考核监督,推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二是全面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规范和统一预算管理业务流程、管理要素、控制规则,以信息化推进财政治理现代化。三是持续深化政府采购、政府投资评审、国企国资改革,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四)突出财政监管职能,兜牢兜实财政风险底线。一是持续抓好严肃财经纪律及财务管理风险排查工作。深入推进重大财税政策、预决算公开、专项资金、会计信息质量等领域的专项检查。深化内控建设,加强内部监督。二是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强化财政预算保障,确保到期政府债务及时足额偿付。严格政府债务限额管控,坚决遏制隐形债务增量,妥善处理促发展和防风险关系。三是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监管,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推进政府采购专管员制度,大力优化我市营商环境。

各位代表,做好2022年财政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指导监督,虚心听取人民政协意见建议,认真贯彻落实本次大会决议,锚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税收占比)领跑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同类区县”目标,着力抓收入、优支出、保民生、防风险,充分发挥财政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把绵竹建设成为经济发展、城乡繁荣、美丽和谐的高质量产业集聚地、高颜值旅游目的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提供更坚实的财政保障。

绵竹市2022年财政预算(草案)-公开.xls

绵竹市202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公开.xlsx

关于2021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的说明.pdf

绵竹市2022年重大政策和重点项目绩效目标情况表.pdf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