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种玉米、蔬菜,秸秆烂在地里,养殖的粪污处理也是个难题。现在好了,秸秆能喂牛、粪污能制肥,肥料再用于种庄稼,能省不少成本!”玉泉镇玉江村种植大户陈建国指着田埂边的有机肥堆,算起了“生态账”。
近年来,玉泉镇立足农业大镇实际,以“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协同发展”为核心,打通种植、养殖、加工、废弃物处理等关键环节,构建“田间到餐桌、废弃物再回归”的农业全链条生态闭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变“废”为“宝”构筑循环农业生态链
玉泉镇金道合作社是省级示范合作社,现有社员102户,业务涵盖生猪、淡水鱼、家禽等养殖业,以及蔬果、花卉等种植业。走进金道合作社的养殖场,标准化圈舍干净整洁,闻不到传统猪场的刺鼻气味。这得益于钟长兴首创的“猪——沼——鱼——菜”循环模式:猪粪经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供照明供暖;沼渣沼液滋养3000余亩蔬菜和900多亩鱼塘,形成生态闭环,既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又为种植业提供了绿色肥料。
与此同时,玉泉镇推广“粮菜轮作”等生态种植模式,蔬菜采收后种植青贮玉米,玉米秸秆又成为养殖饲料。目前,全镇已形成“养殖粪污——有机肥——种植基地——秸秆/藤蔓——养殖饲料”的闭环链条,覆盖种养面积达1.2万亩,减少化肥使用量30%以上,农产品品质显著提升。
精深加工破解农产品“卖难”“价低”难题
“以前蔬菜采收后直接拉到市场卖,价格波动大,损耗也多。现在送到镇上的加工车间,做成泡菜、脱水蔬菜,保质期变长了,收益还翻了一倍!”玉泉镇涌泉村村民李红梅说。
为破解农产品“卖难”“价低”难题,玉泉镇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建成标准化加工车间3000平方米,配套冷链仓储设施,重点发展蔬菜精深加工、大米精加工、水产预制菜等产业。加工产生的边角料被收集起来,作为养殖饲料或有机肥原料,再次回流到种养环节。此外,该镇还搭建了“线上+线下”销售网络,通过电商平台、农超对接、乡村旅游采摘等方式,推动“玉泉大米”“玉泉泡菜”“生态鲜鱼”等特色农产品直供市场。2024年,全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加工环节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4000元。
科技助力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
生态闭环的高效运转,离不开科技与标准的支撑。玉泉镇与四川农业大学、德阳市农科院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基地,针对种养循环技术、废弃物处理工艺、加工品质量控制等开展专项研究,形成3套标准化技术方案。
在种植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技术,统一规范农药化肥使用;在养殖端,实行“无抗养殖”,建立粪污处理台账;在加工端,严格遵循食品生产标准,实现从田间到车间的全程溯源。镇农业服务中心还组建了技术服务队,定期开展培训,指导农户和企业规范操作。 “我们给每批有机肥都贴了‘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原料来源、发酵时间、检测报告。加工的泡菜也能追溯到种植基地的地块信息。”该镇农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标准化管理让玉泉镇的农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
如今,玉泉镇的农业全链条生态闭环已初见成效,2024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2%,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0%,村容村貌大变样。下一步,该镇将继续完善闭环链条,规划建设秸秆综合利用中心和有机肥生产线,推动生态循环模式向更多村(社区)延伸,让“绿色循环”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