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剑南街道综治中心通过多方协调,成功调解一起婚恋经济纠纷,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彰显了基层治理“枫桥经验”实践成果。
“我们在一起12年,分手总要有个交代!”调解现场,李某情绪激动地向工作人员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声音中夹杂着愤怒与不甘。
时间回溯至2013年。李某与刘某相识相恋,虽未登记结婚,却以伴侣身份共同生活。12年后的2025年8月,刘某在外就餐后,次日突然提出分手并更换了同居房屋的门锁。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李某,他扬言如果经济纠纷得不到妥善解决,将采取“自己的方式”报复刘某。矛盾迅速激化,存在“民转刑”风险。
▲图为供图
得知情况后,滨河西路社区第一时间安排工作人员安抚李某情绪,并及时通过矛盾调处平台进行上报。鉴于该纠纷涉及跨街道、跨部门协调,剑南街道综治中心迅速响应,牵头组建“综治+公安+跨街道+社区”的联动调解队伍。考虑到刘某户籍归属紫岩街道,剑南街道主动联合紫岩街道工作人员、剑南派出所民警及社区网格员,于2025年8月22日上午组织双方开展现场调解。
调解初期,李某仍情绪激动,多次打断刘某的表述,甚至拍桌争执;刘某则因担心李某的极端行为,不愿过多沟通。见状,调解小组采取“先稳情绪、再理纠纷”的策略:派出所干警首先从法律层面告知李某“非法报复”的严重后果,用真实案例敲响警钟,缓解其极端情绪;社区工作人员则以“拉家常”的方式,和李某回忆起12年间两人共同生活的温暖片段,唤起他的理性与包容;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耐心倾听刘某诉求,引导她正视共同生活期间的经济往来,同时梳理李某要求归还的费用明细,尤其是支付给刘某女儿大学期间28000元的生活费。
在调解小组的情理双攻下,刘某逐渐放下戒备,表示愿意就合理费用进行协商;李某也慢慢冷静下来,坦言自己因“被突然抛弃”而一时冲动,并非真的想伤害对方。最终,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刘某认可李某对家庭的经济付出,自愿退还李某28000元。考虑到刘某的经济压力,在调解小组的建议下,这笔钱共分两次偿还:调解现场支付15000元,余下的在2025年9月10日前支付。双方就分手事宜无其他争议,李某承诺不再以任何方式纠缠刘某及其家人。
当双方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时,这场暗藏“民转刑”风险的纠纷,在综治力量的介入下,最终以“无冲突、零隐患”收尾。
近年来,剑南街道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矛盾纠纷前端化解体系建设为重点,推动调解模式实现“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分散响应”向“集成高效”双重转变。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发挥“一站式”调解平台效能,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多头跑、上下跑”问题,确保矛盾风险在基层及时化解、在萌芽阶段妥善处置。剑南街道将持续深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效能,以“倾听零距离、调解有温度、隐患早消除”为工作准则,用心守护群众平安,用情维系社区和谐,为辖区长治久安构筑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