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适老版
长者专区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智能问答
旧版

长者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镇街动态 / 正文

【乡村振兴】玉泉镇:疏通“毛细血管” 织牢乡村发展保障网

索  引  号:${InfoData.gk_index} 文  号:${InfoData.doc_no} 发布时间:2025-08-21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关  键  词:${InfoData.topic_key} 浏览次数:
相关附件:

【字体: 分享:

“以前每到雨季,村里的农田就容易遭水淹,道路也坑洼不平,农产品运不出去,我们心里急得很。现在好了,沟渠畅通,道路平坦,生活方便多了,庄稼收成也更有保障!”玉泉镇涌泉村村民李大爷满脸笑容地说。

长期以来,玉泉镇部分区域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渠系淤塞严重,每到雨季,排水不畅导致农田内涝频发,不仅威胁农作物安全,雨水倒灌还危及民房。同时,乡村道路狭窄、破损,村民出行不便,农产品运输受阻,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为切实改变这些情况,玉泉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精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将疏通沟渠道路“毛细血管”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抓手,实施灌溉排涝综合治理工程,织牢乡村发展“保障网”。

有效整修沟渠

在涌泉村1组,一条长460米的沟渠经过硬化处理后,水流变得通畅,灌溉排涝能力大幅提升。同时,还改建沟渠桥梁一座,并在沟渠两边增设了防护栏,对周边两处泉眼进行了景观化改造,实现了功能与美观的统一。在玉江村6组,原本年久失修、多处破损、宽度仅3.5米的排洪渠,被拓宽至4.5米,800米渠段得到系统性修复整治,有效解决了排洪不畅问题。

玉泉镇对标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要求,将农田排涝灌溉综合治理摆在首位。该镇立足实际需求,科学规划,整合移民后扶项目等资源,精准实施清淤疏浚、渠系硬化拓宽、明渠改暗渠等工程。全镇累计整治沟渠超过2500米,覆盖5000亩农田,解决了玉江村蔬菜基地的排洪不畅与内涝隐患问题,显著提升了水资源调配效率和农田旱涝保收能力,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夯实了水利根基。

建好农村道路

玉泉镇积极落实交通强国建设及“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部署,坚持“路渠协同、路网完善”原则,推动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向纵深发展。综合利用桂花村映月泉基础设施提升和撤并建制村及一定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项目,新建硬化农村道路5500余米。对连接原曙光村和原桂花村村道的路面加宽1.5米,并安装波形护栏,全长2.3公里的道路改造完工通车,极大方便了村民出行。 

这些新建和改造的道路打通了群众出行和农产品运输的“最后一米”,显著改善了12个村民集中居住区的交通条件,畅通了区域“微循环”,为产业兴旺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的交通支撑。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玉泉镇将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通过“有事来协商·院坝协商”,广泛听取政协委员、协商议事会成员、村民代表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让群众充分参与到项目决策和监督中来。实行阳光公示,项目资金使用、建设进度等信息及时公开透明。引导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和后期管护,形成了多元共建共治格局。在保障功能性需求的基础上,兼顾生态宜居和人居环境改善,在解决汛期安全隐患、完善农村交通网络的同时美化了村容村貌,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今,玉泉镇不仅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也实现了稳步提升。随着交通条件的优化,该镇乡村旅游等产业也逐渐兴起,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玉泉镇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千万工程”经验应用,也为健全乡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提供了有益探索,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

(部分图片系供图)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