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适老版
长者专区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智能问答
旧版

长者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镇街动态 / 正文

【党建引领】剑南街道五路口社区:党建拧紧治理“链条” 共治激活幸福“密码”

索  引  号:${InfoData.gk_index} 文  号:${InfoData.doc_no} 发布时间:2025-05-13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关  键  词:${InfoData.topic_key} 浏览次数:
相关附件:

【字体: 分享:

剑南街道五路口社区地处绵竹老城区核心地带,辖区共有45个小区,其中“三无小区”25个、平房院落5个。面对基础设施薄弱、群众诉求多元、治理力量分散等现实难题,社区以党建引领破题,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服务升级,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5月12日下午,记者在公园壹号小区看到,环境优美宜人,车辆有序停放,三五成群的老人喝茶聊天、锻炼身体,和美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居住环境大变样,问题矛盾能及时得到解决,我们的日子越过越顺心了。” 谈起小区近年来的变化,居民李德英竖起了大拇指。

过去,公园壹号小区部分居民为图便利,常将电动自行车停置于楼梯间、消防通道等公共区域,不仅影响环境整洁,更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对此,小区业委会联合老党员工作室牵头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组织老党员入户发放告知书,加强违停车辆劝导等,通过“线上+线下”形成宣传矩阵,实现电动自行车入库规范停放,有效打通了社区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

为破解小区治理难题,公园壹号小区建立健全以街道党工委统筹、社区党委主导、物业党支部和小区党支部引领的组织架构,构建社区主导、物业党建联建、多方参与的“1+2+N”小区“多元共治”新模式,通过每月联席会议收集民意、分级解决问题,推动非机动车停放整治、高空抛物监控安装等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建立“小区吹哨、社区上门、街道协调、部门参与”的四级响应机制,累计协调解决民生诉求30余项,真正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协同解决”。同时以小区为试点,成立老党员工作室,号召小区里的老党员参与到安全宣传、收集民意等小区治理工作,实现了群众需求和党员志愿服务的无缝对接,构建起了小区基层治理新格局。

啤酒厂小区作为典型老旧小区,曾因充电设施不足导致“飞线充电”乱象,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经业委会成员向上反映,该小区于去年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通过新建智能充电车棚及集中充电桩,实现了“飞线入地”的根治性改造。

近年来,五路口社区聚焦小区治理碎片化难题,创新组建“业委会联盟”,推选业委会成员轮值担任“轮值主席”,推动网格员转型为“民情观察员”,形成“发现问题——协商办法——妥善处理”的闭环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跨小区经验交流,成功破解“飞线充电”、停车难等共性难题,实现了治理力量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的转变。同时,五路口社区注重发挥居民主体作用,组建“邻里互助先锋队”,搭建党群互动平台,创新开展“坝坝宴”“夜话会”“开放接待日”、法律咨询、环境整治等各类活动,推动居民角色从“旁观者”变为“当家人”,形成“小区建设联抓、社会治安联防、思想工作联做、物业管理联手”的工作格局。

“我们将继续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持续织密社区15分钟生活服务网,深化‘多元共治’模式与资源联动机制,推动需求精准对接、治理效能倍增,用实干绘就老旧小区焕新、居民幸福升级的民生答卷。”剑南街道五路口社区党委副书记李泽萍说。

如今,这个曾因治理顽疾“负重前行”的老社区,正以党建引领链接民心、以共建共治激发活力,切实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转化为幸福“零距离”。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