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年味渐浓。在九龙镇,参加今年年画节大型民俗巡游表演的龙灯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排练。两条彩龙不仅舞出了浓浓的传统中国味,也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热腾腾”的文化大餐。
1月18日上午10点,九龙镇丰淳酒业厂区里,锣鼓齐鸣。在市文化馆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两条五颜六色的彩龙上下翻腾,时而龙逐宝珠,时而昂首啸天,时而入海破浪,各展风姿、活灵活现,吸引了不少周边村民驻足欣赏,领略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75岁的刘树兴是龙灯队的主力队员,也是队伍“代言人”。“俗话说,乐器不响,龙耍不转。我主要负责打钵,每一届年画节的巡游表演,我都参加了。”刘树兴说,自己承担的工作看似简单,但必须掌握音乐节奏和韵律,才能保证舞龙表演不出错、更精彩。“有一年年画节巡游表演,我整整打了4个小时钵,当时手都肿了。现在年龄大了,打算培养儿子成为我的‘接力棒’,继续把我们的龙灯队发扬壮大。”说起舞龙趣事,刘树兴如数家珍。
舞龙俗称舞龙灯,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舞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九龙镇的龙灯队已经组建了几十年,经过多年发展,表现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10点30分,锣鼓声响起,35岁的何春龙踩着节奏,舞动龙头,用心练习每个动作。他的父亲曾是龙灯队队员,出于对表演的喜爱,何春龙自幼跟随父亲练习舞龙,表演技艺可谓熟稔于心。前几年,他的父亲去世后,何春龙便成为了龙灯队其中一员,参加镇村舞龙表演。“虽然表演经历比较丰富,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年画节巡游表演,内心还是很激动。”他说,作为龙头,责任重大,必须要和队员配合好、多加练习,才能在年画节巡游表演时带给大家最精彩的表演。
舞龙表演分为耍龙人和耍宝人。耍龙人手不离龙,耍宝人用宝来吸引龙头,让彩龙上下翻舞,作出坐、卧、行、盘、腾、穿插等各种造型。刘树义作为耍宝人,他手中的“宝”一转动,龙就跟随着上下舞动。“舞宝不难,但是很累。”说话间隙,刘树义摊开手掌,上面布满了老茧。他介绍,舞动一条彩龙需要32个人合作完成,加上耍宝、敲锣鼓等人员在内,两条龙需要近百人出动,场面十分壮观。
“今年舞龙新增加的龙灯点睛仪式,是巡游表演中的一个新亮点。”九龙镇副镇长郑世超介绍,为了让舞龙表演更有活力,九龙镇龙灯队今年招募了不少新队员,人员构成上更加年轻化。同时,还邀请了市文化馆老师进行专业指导,让广大群众和游客们在绵竹尽情赏民俗,享受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