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高温多雨季节,蚊虫活动频繁,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显著增加。为科学评估疫情传播风险、精准制定防控措施,自今年6月起,市疾控中心组织专业监测团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登革热媒介监测工作,为全市传染病防控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8月20日清晨,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携带专业监测设备,前往剑南街道涌泉村5组对白纹伊蚊成蚊进行监测。在监测现场,工作人员采用 “双层叠帐法” 精准监测成蚊密度,诱捕人员进入内层封闭蚊帐中暴露四肢吸引伊蚊,采集者则手持电动吸蚊器收集停落的蚊虫,每次监测持续30分钟。期间,工作人员同步记录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数据。在监测过程中,工作人员仔细检查监测点周围各类易积水容器、区域,观察是否存在白纹伊蚊幼虫滋生情况。同时,他们还深入村民家中,向大家科普科学防蚊的方法,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据了解,成蚊监测由市疾控中心主导,主要对我市公园、居民区和废旧轮胎堆放处三种典型生境开展系统监测。通过持续追踪媒介伊蚊的密度变化及孳生规律,为科学评估区域内登革热传播风险提供有力依据。
与此同时,白纹伊蚊幼虫监测由全市各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协同推进。监测团队深入农户房前屋后开展布雷图指数调查,挨家挨户走访选取的25户村民家庭,用专用工具采集积水样本,统计阳性容器数量并评估幼虫孳生情况,从源头掌握蚊虫繁殖动态,为蚊媒防控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市疾控中心承担着我市病媒生物监测工作,今年我市被选为省级登革热监测点,工作任务更重、质量要求更高。”据市疾控中心急传股副股长赵海川介绍,此项监测工作将持续至今年11月,全面覆盖蚊虫活动高发期,通过开展监测进一步掌握我市蚊虫种类及密度,为后续传染病防治工作筑牢科学基础。针对市民关心的基孔肯雅热疫情,他表示,该病虽同样通过伊蚊传播,但目前我市无输入性病例,市民可放心。
赵海川表示,下一步,市疾控中心将对蚊子密度过大的区域实施重点消杀,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健康素养,扎实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全力保障市民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