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绵竹,烈日灼灼,热浪翻涌。工地上,建筑工人的身影始终挺拔如松。他们迎着炙烤,与酷暑竞速,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和滚落的汗珠,一笔一画勾勒着城市的发展蓝图,一砖一瓦筑就明天的美好愿景。
7月22日清晨6点,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城东中学建设工地便已响起清脆的金属敲击声。49岁的建筑工人刘洪兵随手抹去额头上的汗珠,又继续埋首于繁重的工作中。烈日尚未升起,他的工装后背却早已被汗水浸透,在深蓝色布料上洇开一片片深浅不一的汗渍。
“现在要抢时间,趁着太阳还没‘发威’的这几小时加快施工作业!”刘洪兵边说边和工友们麻利地弯折着发烫的钢筋。金属碰撞声中,此起彼伏的“递钳子”“扶稳了”“绑扎好”等指令在工地上回荡。为避开酷暑,项目施工方特意将钢筋班组的作业时间调整到清晨。在这场与高温的"时间赛跑"中,工人们连喝水都是“见缝插针”。
49岁的刘洪兵是一位与钢筋打了20多年交道的老师傅,常年风吹日晒在他黝黑的皮肤上刻下了岁月的痕迹,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显沧桑。“这天太热了,不到6点我们就开工了,夏天对我们这行来说最难熬。”他边说边抹了把汗。
烈日炙烤下,钢筋的温度不断攀升,刚刚工作一个小时,刘洪兵就已气喘吁吁。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上又添了几道新鲜的磨痕,但是他说,望着眼前日渐拔高的建筑,想到自己和工友们用汗水浇筑的成果,很欣慰。此时,他的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上午10点,烈日炙烤大地。在工地另一侧,外架工人唐永华正带领工友们紧张地搭建脚手架。作为建筑行业公认的高危工种,架子工每天都要完成铺设钢笆、悬挂安全网等高难度作业。唐永华心里清楚,脚手架的质量关乎整栋建筑的安全,因此每一个扣件、每一根钢管,他都检查得分外仔细。
在十几米高的半空中,唐永华头戴安全帽,腰系保险绳,手脚灵巧地在钢管间腾挪。烈日当头,他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紧贴在身上,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不断滚落,却连抬手擦拭的功夫都没有。
“干这行这么多年,苦点累点早都习惯了。就是这天儿太热,钢筋晒得滚烫,不戴手套准得烫掉层皮。你看我这脸上、脖子上,都晒脱了一层皮。”连续几个小时的高温作业让唐永华有些吃不消,他拿起水壶猛灌几口,试图让自己打起精神。短暂歇息后,唐永华又马不停蹄地回到岗位上。“咱们建筑工人嘛,再难也得扛着,盖出来的楼必须结实牢靠,吃点苦算啥。”他边说边紧了紧安全帽,布满老茧的手再次握紧了工具。
上午11点,唐永华来到项目部休息室,熟练地取出两瓶藿香正气水一饮而尽。“公司考虑周到,防暑药品天天备着。”他告诉记者,为应对酷暑,工地实行了错峰作业,避开了正午最热的时段。项目部特意搭建的茶水亭里,凉茶、饮用水等防暑物资一应俱全,工人们可以随时取用或休息。更贴心的是,工地还安排了专职安全员不间断巡查,时刻关注工友们的身体状况,反复叮嘱防暑降温的注意事项。这些细致入微的举措,既保障了施工进度,又守护着工人们的健康安全。
烈日下的工地上,像刘洪兵、唐永华这样的建筑工人随处可见。他们顶着高温坚守岗位,汗水浸透工装却浇不灭工作热情。眼下高温仍在持续,他们不曾停歇,那一道道平凡而坚毅的身影,勾勒出城市发展最动人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