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全新引进的AI辅助诊断平台正式投入临床应用,实现了人工智能在该院影像诊断领域从“辅助阅片”到“深度赋能”的跨越式升级,极大地提升了影像分析的准确性与效率,为精准医疗注入强劲动力。
7月21日,在市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市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刘祥雏和同事端坐电脑前,通过AI辅助诊断平台对患者的影像图片进行分析。“这是一个患者的胸部CT影像,AI帮我们初筛了所有肺结节的位置、大小以及形态精密度,可以辅助医生快速定位病变区域,聚焦于复杂病灶的深度研判和临床沟通。系统内置的质控模块还能实时比对历史影像,主动提示漏诊误诊风险,相当于为诊断上了双保险。”刘祥雏说,人工智能正深刻变革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为放射科医师提供了强大的辅助工具,既节约阅片时间,又提高工作效率。尤其在肺部结节识别、骨折检测及血管分析等方面,AI都展现出了卓越能力。
记者了解到,AI辅助诊断平台的应用,一方面是高速提升了检测效率。在胸部CT筛查环节,AI能自动识别、标注微小肺结节并完成初步良恶性分析,缩短医生将近一半的筛查时间,有效应对日益增长的影像检查需求,助力早期肺癌筛查。另一方面是跨越提升了检查精度。平台集成深度学习算法,对早期肺癌、脑卒中、骨关节细微损伤等关键病变的检出敏感度达95%以上,尤其擅长识别易被忽略的微小病灶。在近期的一例复杂重叠的肋骨CT影像中,AI算法有效克服了因结构重叠造成的视觉干扰,快速提示潜在损伤区域,大幅减少漏诊率,提升急诊及创伤评估效率。
同时,在高风险病变的筛查中,AI辅助诊断平台也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一例颅内动脉瘤的筛查中,它能自动识别并三维重建的颅内动脉瘤,精确测量其形态、位置及大小,可辅助医师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为精准诊疗决策提供关键影像诊断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AI辅助诊断平台还打破了地域限制,可对区域影像中心成员单位上传的CT、DR等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让看病就医更有温度。
“运用AI,但不依赖AI”,虽然智能AI可以辅助诊断,但最终作出决策的永远是医生。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挥AI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作用,让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