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綿竹管理總站舉行了「大熊貓生態廊道建設科考」自然教育夏令營活動,30名青少年學生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綿竹片區,通過5天的沉浸式科考實踐,系統學習了大熊貓棲息地保護知識,增強了生態保護意識。
開營首日,專業導師指導學員們通過「大熊貓伴生植物圖譜繪製」實踐課學習植物分類,並在「SDGS可持續發展導入課」中建立生態保護認知體系。課堂上,孩子們化身「熊貓偵探」,通過青團分析解碼大熊貓的進化密碼;親手調配營養餐,了解國寶的飲食奧秘。訓練場上,學習專業巡護員的繩結技巧和攀樹本領。夜幕降臨後,又帶着頭燈開啟森林夜探,發現鮮為人知的夜間生態系統。夏令營的每個課程模塊都巧妙融合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讓生態保護理念變得可觸可感 員們不僅收穫了專業知識,還在親身體驗中建立起與自然的深度聯結,真正實現了在做中學、在學中悟。
以外,此次夏令營還特別設計了野外實踐課程,營員們前往大熊貓國家公園入口社區——玄郎村,開展了一場沉浸式的生態保護實踐活動。在這裏,大家化身「科考小專家」,通過大熊貓棲息地物種調查、巡護員技能訓練兩項核心活動,獲得了寶貴的實戰經驗。「這次實踐讓我明白,保護大熊貓光有理論知識遠遠不夠,還必須掌握實用的野外技能。」活動結束時,營員們紛紛表示,這場生態實踐課,不僅教會了他們專業技能,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守護自然的種子。
值得一提的是,營員們還分組開展了「生態廊道建設」設計活動。在導師指導下,各小組綜合運用前期學到的生態廊道功能、物種分佈及人為干擾等知識,共同繪製了大熊貓生態廊道建設思維導圖。從功能定位到關鍵節點規劃,從物種需求分析到修復技術應用,大家通過文字、圖示和符號系統梳理了生態廊道建設的核心要素,創意靈感在白板上躍然呈現。更令人驚喜的是,營員們還利用黏土、樹枝等自然材料,將平面設計轉化為立體沙盤模型。經過團隊協作,四個獨具特色的生態廊道沙盤作品精彩呈現,充分展現了年輕一代對生態修復的獨到見解和大熊貓小種群復壯之路的深入思考。
閉營儀式上,各小組營員依次展示了他們的科考研究成果,分享了「從實地觀察到深度思考,從親身實踐到責任擔當」的心路歷程。大熊貓國家公園綿竹管理總站還為每位營員頒發了「生態可持續發展志願者」認證證書,激勵他們既要成為生態文明的傳播者,更要成為保護行動的踐行者。
近年來,大熊貓國家公園綿竹片區依託龍門山生態價值實現先行區的區位優勢,全面推進自然教育體系建設。通過成立專家工作站、深化校地合作,系統推進入口社區自然教育課程研發與實踐活動開展。截至目前,已吸納入口社區自然教育實踐教學點6個,並開發完成20套特色自然教育課程體系。成功舉辦全市自然筆記大賽,徵集作品逾千件。創新開展的大熊貓科考夏令營,為社區高質量自然研學提供了示範樣板。這些舉措不僅豐富了生態教育內涵,更為入口社區產業轉型升級開闢了新路徑。
(記者 張寶杉 通訊員 周韻 綿竹市自然資源局供圖)
原文链接: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_p_app/2025/07/11/content_188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