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绵竹市人民医院手术室,无影灯下,一个身着30斤重铅衣的身影正全神贯注地盯着显示屏。他手中的导丝在患者冠状动脉内精准游走,为一位急性心梗患者打通了堵塞的血管。这位“铅衣战士”,就是该院心血管内科/老年病科业务主任杨万双。
技术攻坚 做创新突破的“拓荒人”
2006年,杨万双从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绵竹市人民医院工作。在内科轮转期间,他看到很多患有心脏疾病的危重病人在手术后恢复效果不佳,便毅然决定以后要从事心脏介入的工作。2015年,在医院的牵线搭桥下,他前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开始了一年的进修之路。
为了尽快熟练掌握心脏介入手术的新技术,杨万双虚心向老师学习,利用休息时间钻研国内外文献,查阅大量资料,并与省内心血管领域专家保持密切联系,牵头引入了多项前沿诊疗技术。
2016年,杨万双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归来,带领介入团队在绵竹地区率先开展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这项全新的技术就像给衰竭的心脏装上“临时泵”,为危重患者赢得宝贵时间。至今,他和团队已累计完成冠脉介入手术8000余例,不仅为患者手术提供了安全保障,还填补了绵竹地区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
“杨主任,急诊!76岁老人突发心梗!”这样的紧急呼叫,对杨万双来说已是家常便饭。19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手机从不静音,睡觉时都放在枕边。因为对心梗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201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一位高龄患者因严重心梗被送到医院,血管钙化严重,常规手术难以进行。杨万双果断采用冠状动脉内膜旋磨术,在如岩石般坚硬的血管中“凿”出一条通路。手术结束时天已微亮,他的手术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做介入手术时,杨主任要穿着铅衣站几个小时,每次手术下来腰都直不起来,但他从不叫苦,总是冲在最前面。”在护士严婷眼中,杨万双不仅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事和病人也很友善,特别是经常为了及时给病人做手术,他以院为家,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薪火相传 做言传身教的“引路人”
“对于这个冠心病的患者,我们平时查房要注意他的药物,观察他用药后有没有出现消化道出血等症状。”7月1日,在住院部病房,杨万双带领实习医生开展查房带教,实地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技巧,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掌握冠脉造影操作技巧与面对老年患者时的沟通要点。
作为成都医学院兼职副教授,杨万双特别注重培养年轻医生。他独创的“理论+实践”双轨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通过“一对一”带教年轻医生,将冠脉介入手术经验转化为标准化培训课程,从冠脉造影操作规范到复杂病例应急处理,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要点。在他的带领下,科室于2023年成功创建德阳市医学重点专科,培养出2名能独立开展介入治疗的骨干医师,形成了“技术创新与人才储备”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为绵竹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的持续提升筑牢根基。
杨万双常说,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有技术,更要有温度。在带教期间,他特别注重医德医风培育,通过讲述自己急诊抢救中“15分钟火速返岗”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从医信念,以“临床导师+人生引路人”的双重角色,为医院医学人才梯队建设注入持续动力,多名学生已成长为基层医院骨干医师。从病室的深夜坚守到手术室的精密操作,从科室发展的长远谋划到人才队伍的思想建设,杨万双用行动证明:医者仁心的光芒,既闪耀在攻克医学难关的创新里,更浸润在对患者“以心换心”的温情中。
坚守初心 做心系患者的“贴心人”
从走上工作岗位那天起,杨万双就树立了“以心换心,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在患者眼中,杨万双是值得信赖的“贴心人”。日前,52岁的患者陈远旭因冠心病住院,在进行心脏支架手术后目前恢复良好。“非常感谢杨医生的精心治疗,让我的病情恢复得这么好。”陈远旭说,杨医生每次查房都会耐心解释术后情况,临走时不忘帮他掖好被角,待病人如亲人。
“穿上白大褂,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这是杨万双常说的话。19年来,他放弃了无数个节假日,只要有急诊手术,他总会在15分钟内赶到医院。
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杨万双还经常带领医生团队深入镇村开展义诊活动,把健康送到群众家门口。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内部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从医19年,杨万双用仁心仁术守护着万千患者的心脏健康。他说,“每当看到患者康复后的笑容,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这位“生命卫士”医者仁心的动人篇章,仍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