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适老版
长者专区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智能问答
旧版

长者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 正文

【中国梦·劳动美】袁晓辉:情注工会事业 心系职工冷暖

索  引  号:${InfoData.gk_index} 文  号:${InfoData.doc_no} 发布时间:2025-05-07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关  键  词:${InfoData.topic_key} 浏览次数:
相关附件:

【字体: 分享:

1980年,袁晓辉进入绵竹县工会工作,从普通工作人员到办公室主任再到总工会副主席,31年间,他始终以“维护职工权益、服务职工需求”为宗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推动工会工作提质增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工会干部的使命与担当。

督促企业建立工会组织 让职工感受到“家”的温暖

虽然已经退休14年,但在袁晓辉的脑海里,他对曾经所从事的工会工作依然记忆犹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会组织参与私营工商业改造,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培训和劳动竞赛,组织职工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改革开放时期,全市工会组织认真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项职能,工运事业健康发展。”袁晓辉说,1984年,全国开始实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当时,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不但改变了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活面貌,而且引发新的社会分工,成为农民向工人阶级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和熔炉。

那个时期,在乡镇企业中建立工会组织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出台相关的方针、政策,已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为了在乡镇企业推行、组建工会组织,袁晓辉和同事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二三十里路,督促企业尽快建立起工会组织,加强维护企业自身发展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乡镇企业的会员人数实现与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并驾齐驱。

贯彻实施《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合同法》《女职工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对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家庭的帮扶、送温暖和金秋助学活动;组织开展各行业的技术能手比赛,让劳动竞赛与市场经济、与企业生产经营更加紧密结合;1990年启动绵竹县第一届劳动模范评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落地,让广大职工感受到工会“大家庭”的温暖。绵竹市总工会在1998年荣获“全国先进市工会”称号。

推行“村工会”建设   让外出务工人员有“家”可靠

20世纪九十年代末,绵竹本土企业的发展已经无法满足大量劳动者的就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务工,在外地人生地不熟、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遇到困难得不到有效解决等问题日益凸显。根据外出务工人员维护自身权益难等实际,绵竹市在农村中开展“组织起来”发展会员的工作,并全面推行了“村工会”建设,为外出务工人员送上“娘家人”的贴心服务,不断探寻出一条共同缔造美好生活的“工会路径”。

“我虽然在外地务工,但工会没有忘记我,绵竹市总工会副主席袁晓辉和村工会工作人员热情地帮助我和外地企业协调纠纷,工会组织就是我们职工的‘家’。”王强(化名)是绵竹籍务工人员,曾在云南省镇雄县一煤矿企业打工,工作中不慎受伤,后因工伤赔付问题与该企业发生纠纷。在接到电话求助后,袁晓辉和村工会工作人员多次与当地工会组织沟通协调,最终成功帮助王强拿到了工伤赔付款9万余元。

村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基础部分,更是群众感知党委政府服务的“神经末梢”。工会组织进村,为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农民工“兜底”,能有效填补基层的“管理缝隙”,对于维护农民工切身利益,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和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当时,绵竹市总工会在全市260多个村建立了“村工会”,并通过工会系统异地维权,让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当好职工代言人,就是要情系职工,为职工排忧解难办实事。”在袁晓辉看来,工会工作就是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牵挂职工冷暖,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有困难找工会”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架起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连心桥”。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