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适老版
长者专区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智能问答
旧版

长者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 正文

【温暖】他们与12位抗战老兵的15年情缘

索  引  号:${InfoData.gk_index} 文  号:${InfoData.doc_no} 发布时间:2024-11-29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关  键  词:${InfoData.topic_key} 浏览次数:
相关附件:

【字体: 分享:

今年上半年,绵竹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王兴庭及其志愿者团队送走了绵竹最后一位抗战老兵陈永生。从2009年开始寻找和关爱抗战老兵以来,他们先后送走12位在绵竹生活的抗战老兵,其中年龄最小的86岁,最大的104岁。

▲图为志愿者慰问抗战老兵陈永生

王兴庭介绍,2009年夏,在“5·12”地震灾后重建的工地上偶遇谭师傅,闲聊中得知其父亲谭道深毕业于西安黄埔军校分校战干四期,这是他第一次知道绵竹当地有人上过黄埔军校。随后,他随谭师傅来到九龙镇新龙村九组其父亲居住的家中,这位已经90岁高龄的老兵畅快地讲述了他的青春岁月。这是王兴庭认识抗战军人的发轫。此后,他通过手机微信及短信发布信息,希望人们提供线索,共同关爱抗战老兵。

在寻找抗战老兵中,谭道深和张俊卿是寻到的抗战老兵中唯一的一对夫妇。谭道深是绵竹市九龙镇人,张俊卿是安州区桑枣人,分别出生于1919年和1921年,在学校读书时认识、恋爱并共同入伍报效国家,先后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西安分校战干第四期和第五期。谭道深毕业后分回四川军区政治部,任少尉政工干事,做抗战兵员教育工作,后调入政治部总务科任上尉科员,做档案管理工作。1944年调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工兵营任少校指导员,在黄河岸边参加对日作战,直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妻子张俊卿1945年1月毕业,分配至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工大队任少尉队员,做抗战宣传工作。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转业至陕西华州华公乡小学任教员,1949年与丈夫谭道深回到四川绵竹,定居在九龙镇新龙村。

在王兴庭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夫妇俩的抗战事迹被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认可,同时引起社会各界更多人关心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们定期去看望和关怀老兵夫妇。2015年9月,夫妇俩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7年,两夫妇先后去世。

在棚花村,王兴庭和志愿者找到了健在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唐琳,为老人送上自己珍藏的《国家记忆》一书,并在扉页上写下“送抗战老战士唐琳老人 祝老人健康长寿”,老人对此书爱不释手。

▲图为慰问抗战老兵付丙泰的场景

此后,王兴庭及其志愿团队经过多方努力,先后将抗战老兵刘文国、远征军杨开福、抗战老兵张正国、刘忠定、蒋济国、闫可风、周继云、付丙泰、陈永生找到。他们中有外省和外市来绵竹工作或者生活的,也有绵竹本地退伍回乡的。

在王兴庭志愿团队的共同努力和帮助下,这些抗战老兵晚年后期的生活和医疗得到当地政府的关爱和众多好心人的帮助,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目前,他们都先后因病因老离世。

在送走最后一位在绵竹生活的抗战老兵陈永生后,王兴庭志愿者团队在绵竹关爱抗战老兵的使命宣告结束。王兴庭说,十五年来,关爱抗战老兵整个过程对其个人和志愿团队来说是一次磨炼和洗礼,抗战老兵们的担当精神和作出的牺牲让人钦佩,值得永远铭记。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