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旧版
网站支持IPv6

长者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 正文

【中国梦·劳动美】李兴华:匠心筑路 用坚守诠释责任担当

索  引  号:${InfoData.gk_index} 文  号:${InfoData.doc_no} 发布时间:2024-04-26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关  键  词:${InfoData.topic_key} 浏览次数:999
相关附件:

分享:

平头、干练,没有多余的言语,时刻挺直的腰板,是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李兴华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今年54岁的李兴华是地道的绵竹人。1989年,19岁的他报名参军。12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他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性格。2000年,李兴华转业至绵竹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交通运输管理等工作。2010年,他投身于绵茂公路建设,开启了一段别样的筑路人生。

▲右为李兴华

清晨,车辆穿梭在龙门山脉的崇山峻岭中,沿平整的公路蜿蜒前行,进隧道、过高架桥,全长56公里的路程,共计修了51座桥、20座隧道。这条起于绵竹市汉旺镇,止于茂县光明镇的绵茂公路,是连接德阳与阿坝、绵竹与茂县的纽带,也是全国当时在建公路中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危险性最高的公路之一。看着眼前的公路,李兴华的内心依然百感交集,这是他迄今为止参与建设时间最长的一个交通项目。李兴华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跋山涉水而往,一待就是 12年。

2009年9月8日,绵茂公路正式破土动工,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最初的设计方案是沿河穿行,通过垫高河床修建路基的方式进行施工。但是2010年“8·13”特大泥石流袭卷了当时的清平乡,600余万方泥石流倾泻而下,与绵茂路相临的绵远河河床被大幅抬高,导致该段在建桥梁、隧道几乎被完全掩埋,项目建设成果瞬间“清零”,工程被迫停止建设。

“多处挡墙冲毁,路基、桥台被埋,施工设备和料场等被冲毁或被埋,受损严重,整个山体发生变化,河床抬高,地形、地貌发生较大变化,原设计方案已不能满足道路安全要求。我们只能再次组织设计单位多次深入现场,研究修改实施方案,一直到2013年5月才再次开工建设。”回忆当时的情景,李兴华依然感到背脊发凉。

2015年,李兴华任绵茂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主要负责绵茂公路建设管理等工作。“绵茂公路主线穿越龙门山4条地震断裂带,77处地灾隐患点、13处泥石流、58处大型崩塌,桥隧比高达94%,工程施工极其困难。加上受汛期影响,每年有效施工时间不足7个月。”面对艰苦的筑路环境,他和建设者们都经历过惊心动魄的故事。

2016年3月3日,在绵茂公路最远端蓝家岩隧道挖掘施工过程中,因技术难题,李兴华与省厅交通工程专家们在实地勘测时,夹皮沟突然发生山体高位崩塌,大块滚石落下,伴随着轰隆隆的落石声,巨大的烟雾腾空而起,很快将山谷遮蔽,施工便道、桩基均被损毁,李兴华与专家们被困在山谷。但受到惊吓的他很快冷静下来,“留在原地等待救援反而危险更大,不如争取时间多做点事。”李兴华随即带领专家继续前行,在完成勘测工作后,几人决定将车辆辎重留在原地,带着勘测数据徒步穿过崇山峻岭,安全返回驻地。

在李兴华的记忆里,这样的“磨难”数不胜数。黑洞岩大桥在建设时,一头墩柱高达86米,另一头墩柱修建在半山腰上,由于地势险要,两侧山体飞石频繁,工人不仅要克服高空施工难度,还要面临飞石落下的风险,每天的进度非常有限。2018年5月,山洪突然来袭,将施工人员的驻地变成了孤岛。李兴华听闻消息后,带着忐忑的心情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他在进行实地观察勘测后,与相关部门、项目现场负责人迅速制定抢险方案,最终决定启用大型机械,才将人员成功转移。

“每次接到项目上的电话,我都提心吊胆的,非常担心意外发生。但绵茂公路的建设就是在这样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进行,不过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项目推进。”李兴华说,面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突水、涌泥、溶洞等危险,建设者们以“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信念,笃定前行,顺利完成云湖2号隧道瓦斯气体段、小木岭2号隧道堆积体段、东河2号突泥涌水段等施工困难隧道建设。

2022年12月27日,历时13年修建的绵茂公路终于建成试通车,所有的艰难困苦,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只留下胜利的果实,也为李兴华12年筑路人生画上了精彩的一笔。近年来,他先后荣获个人三等功、省市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行百里者半九十,成绩和荣誉都属于过去,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能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如今,李兴华仍然默默奋战在交通项目建设一线,用脚丈量着绵竹大地。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