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四届“德阳好人”于占东
冬日午后,阳光明媚。在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内,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这两天还有哪里不舒服?回家也要记得坚持做康复锻炼,这样才有利于病情的恢复。”主管治疗师于占东一番叮嘱后,开始为患者按压、揉捏,进行细致的理疗服务。
15年前,蒙古族小伙于占东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绵竹,选择留在地震伤员最集中的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工作。15年来,他尽心尽力,为患者修复疾病带来的重重功能障碍,守护着人民的健康。
绵竹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初见于占东,他面容清秀,背影单薄,身上已经寻不到半点“蒙古汉子”的影子。
2009年初,在三甲医院工作的于占东毅然辞去工作,跟随香港福幼基金会的脚步来到绵竹。为了收集所有地震后需要做康复治疗的伤员资料,他和队员的脚步踏遍了绵竹的乡村大地。
“每天早上6点出门,晚上6点才能回来,夜里还要整理伤员资料,分类制定康复方案。”回想那一年多的日子,虽说忙得不可开交,但每当看到伤员康复,于占东都格外欣慰。
一次次的走访,一次次的贴心服务,于占东和绵竹伤员及家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年多的志愿者服务期限满后,于占东选择了留在绵竹,并在绵竹安了家,他变成了“地道”的绵竹人,还说得一口流利的四川话。
2019年9月,因绵竹市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于占东由市人民医院委派至麓棠卫生院,担任康复科学科主任,主要负责科室建设。乡镇卫生院治疗技术相对单一,为更好地推动科室建设,于占东带领团队实施开展关节术后康复、少见病例康复等新技术6项,并协助该院完成了省级呼吸特色专科建设。
2020年疫情期间,医务人员工作任务极为繁重。于占东直接住在医院,和团队每天坚持做好居家隔离人员的体温监测,为辖区居民开展送医送药服务,累计走访辖区居民万余人次。
受疫情影响,部分病人的康复理疗不得不暂时停止,他们的居家训练情况让于占东格外牵挂。每次下村随访时,他除了细细讲解防疫知识外,还会叮嘱病人居家康复注意事项,指导讲解关键动作要领等。医院恢复诊疗活动后,于占东又回到以往的忙碌状态,就连上厕所也是一路小跑。
用情用爱滋润患者心田
早上8点不到,患者江吉琼已在市人民医院康复科门外等候。“多亏了于医生,否则我的手指到现在还无法用力,他细心又暖心,让人值得敬重。”前不久,江大姐因交通事故导致肩袖损失、尺骨冠突骨折,由于手臂活动受限,严重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之后,江大姐来到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尝试治疗,于占东采用了肌力训练、关节松动术等治疗手法后,她的病情好转了很多。
“慢慢走,不要急,很好,坚持就是胜利。”中午1点,在康复科功能锻炼室,于占东娴熟地对患者进康复训练。面对患者的焦虑情绪,他轻声安抚,耐心鼓励,给了患者站起来的信心。“康复从‘心’出发,改变患者、家属的认知,关注他们的情绪反应,是最重要的。”在于占东看来,治疗要像家人一样认真对待,给病人一种家的温暖,更有利于他们的病情恢复。这些年,他和很多患者成为朋友,在治疗结束后依然保持联系,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
今年下半年,医共体建设外派任务结束后,于占东又回到市人民医院康复科。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他还先后前往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等医院进修学习。因为工作繁忙,于占东曾有10年未回过老家,看望父母,但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不忘初心,牢记医者使命,继续守护绵竹人民的健康就是我职责。”于占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