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自2019年被确定为省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以来,认真落实中、省、市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创新探索“四五六”工作思路,持续深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推动试点建设各项工作举措落地落实。一项项带着温度的暖心政策,一件件带着责任的为民实事,汇成了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成绩单,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向平安绵竹“心”高度。
打造家——校——社区——医联合模式 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网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2019年,绵竹市提出家——校——社区——医协同工作理念,构建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防护网,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心灵成长。
2020年,绵竹市初中一年级学生小媛(化名),经班主任推荐来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心理老师发现小媛身上有多处自残痕迹,并在交谈中透露出强烈的自杀念头。学校立即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向社区相关人员了解小媛的家庭情况,并向绵竹市精神病医院咨询相关干预措施。
社区工作人员前往小媛家进行探访,发现其家庭情况复杂,父母离婚重新各自组建新的家庭,独留奶奶和小媛生活。社区针对小媛的情况建立帮扶计划,并立即与绵竹市精神病医院联系,建议小媛进行住院治疗。在住院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发现小媛的心理问题大多来源于原生家庭的复杂性和成长路上的坎坷,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小媛的心理问题得到了好转,逐渐改变了负面情绪。
“ 我市提出家——校——社区——医协同工作理念,组织精神专科医院利用讲座、视频、公众号、人才培养、档案建设、24小时服务热线、问诊平台等多种模式实施干预和科普,强化学生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措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服务。”绵竹市卫健局公共卫生股股长陈山泉说,该模式在推广的过程中,让越来越多的家长、社区工作人员、教师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大家逐渐参与进来,共同呵护青少年的心灵成长。
2021年,绵竹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设立3个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中心),大力推动家——校——社区——医联合共建模式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组织精神专科医院与学校签订校医共建服务及绿色通道转诊协议,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如何识别心理疾病等内容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建立微信工作群,及时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共同为全市青少年构建心理健康的防护网。
化解矛盾纠纷“痛点” 多元化疏通群众生活“堵点”
针对辖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等有心理健康需求的人群,紫岩街道玉马社区暖心家园工作室配备了专业沙盘模具等心理专业设备,引进了心理专家志愿者,将心理咨询融入日常纠纷调解工作中,形成了民事纠纷有人管、有人问,反馈快、有力度的调解格局。
“我们社区通过设立暖心家园工作室,创新心理疏导+矛盾纠纷调解服务模式,并创新志愿者动员机制、积分运行机制等,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痛点’,疏通群众生活‘堵点’,让社区居民得到优质、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据玉马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兴君介绍,2023年玉马社区共受理民事纠纷10起,成功调解9起,转交司法1起,接待法律咨询8人次,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
近年来,玉马社区注重基层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建设,依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关爱帮扶小组工作力量,于2020年1月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将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与4个片区230个微网综合治理工作深度融合,动员辖区9名社区干部、54名网格员、110名志愿者共同参与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有效拓宽社会心理服务路径,进一步织密基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同时,玉马社区通过与绵竹市精神病医院、社区社会组织紧密联动,共培育7名小区心理疏导志愿者,协助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讲座,覆盖周边居民2.1万余人次。为600余人次有心理健康需求的居民提供心理援助热线服务,努力引导居民由“心安”到“平安”。
积极打造“民心”工程 构建全市心理健康“保障网”
绵竹市在推进省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绵竹、健康绵竹建设,有效提升了社会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
通过构建市、镇、村三级心理服务体系,绵竹市形成了预防、管理、治疗、救助于一体的社会心理工作格局。制定《绵竹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确保试点建设有效推进。安排试点工作专项经费67.8万元,成立试点专家组,建立100余人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库,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提升全市心理健康服务水平。
据市卫健局公共卫生股工作人员王亮介绍,绵竹市不断构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目前,全市147个村(社区)已建成心理疏导室,建成率96.07%。建成绵竹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全市39所学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签订校医共建服务及绿色通道转诊协议,推动家——校——社区——医联合共建模式。同时,建立心理健康促进综合服务平台,配备10余名专兼职人员,累计服务2000余人。依托139个家庭医师签约团队,促进家庭医师网格化心理服务,已签约32万余人。
除此之外,开通心理服务热线和公益心理健康线上问诊平台,提供全时段“一对一”服务,目前已累计接听电话4442次,线上咨询521次。19家养老机构定期聘请心理医师开展讲座和筛查,及时对出现心理疾病的老人进行干预治疗。对特殊群体开展了28次针对性心理矫治专题辅导讲座,服务社区矫正对象1100余人。打造绵竹特色“健康书场”,开设40余场心理健康专场,受益人群达20余万人次。
绵竹市以惠民、暖心、普惠的举措,构建起了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链”和“保障网”。
(部分为卫健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