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第二十二届绵竹年画节开幕之际
1月14日上午,第二十二届绵竹年画节在市体育中心隆重开幕,这是时隔两年后的首次线下年画节。飘扬的五星红旗、喜庆的五彩年画、大红的年画灯笼、声势浩大的巡游表演、精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活动.......当天,绵竹城再次被浓浓的年味包裹着,人们在欢腾热闹的氛围中期盼新年的到来。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让年画重回春节,让年画回归生活惠及群众,绵竹市委市政府从2002年开始举办年画节,截至目前已连续举办了22届。“从小年到大年,到绵竹过中国年”,已成为绵竹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
一纸万象 绵竹年画的历史新韵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古代的桃符,即今日的年画。自古以来,每逢春节,换上新的年画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意在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绵竹市而得名,始于宋代盛于明清,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绵竹年画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为特色,色彩明快、线条流畅、内容多样,又称绵竹木版年画,是世世代代民间画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绵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优雅的仕女、娇憨的胖娃娃、威武的门神......走进绵竹年画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各类年画正无声述说着绵竹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馆内展示着清代绵竹年画大师黄瑞鹄所作《迎春图》的3D动画。此卷描绘了当时绵竹迎春会盛况,包含460多个人物和丰富多彩的民俗及商业活动,被誉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
作为传承了千年传统美术技艺的绵竹年画,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注入了新内容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2006年6月,绵竹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批年轻的年画艺人认真研究传统年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特点,顺应时代潮流,发挥现代艺术的丰富表现力,创作了一幅幅新年画,这些作品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富于生活情趣,展示地方风情,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并获奖,在艺术上达到了新境界。
节庆搭台 年画节绘就文化盛宴
每年腊月二十三,对于绵竹人来说,不仅意味着“过年”的开始,更代表着备受瞩目的传统民俗节日——绵竹年画节隆重开幕。市民游客会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睹清末明初绵竹民间迎春习俗的盛况。
当天上午,绵竹体育中心和主要街道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作为每届年画节的重头戏,民俗巡游表演在锣鼓声中正式登场。牵牛的牧童、骑牛的春官、执锣的衙役、坐轿的知县……身着盛装的巡游人员会将绵竹年画代表作品《迎春图》《老鼠嫁女》等改编成群众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互动节目,组成巡游方阵缓缓前行,真实细致地再现了古代绵竹民众欢庆春节的盛大场景,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每逢年画节,绵竹处处彩门拱立、彩灯高挂、流光溢彩,大街小巷被独特的年画元素装扮得分外靓丽。广场上、公园里,戏腔悠扬、年画飘香,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参与其中,体验绵竹特有的历史文化风景。
从2002年至今,连续22届绵竹年画节的成功举办,为绵竹这座城市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精致的城市品位。绵竹以年画为媒介,以节庆为平台,将民间艺术与群众文化有机结合,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全方位展示“酒香画境·美丽绵竹”的悠久历史,打响了“到绵竹过中国年”的旅游品牌。年画节也因此成为了联系八方宾朋的桥梁、彰显绵竹魅力的名片、振兴文化产业的瑰宝。
创新发展模式 让年画文化转化为经济优势
元旦期间,孝德镇年画村成为绵竹乡村游的热点。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绵竹年画点缀着青瓦白墙,游客们沿着五彩步道骑行散步,欣赏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而在三彩画坊和年画展示馆,年画靠枕、年画桌布、年画手机壳.......丰富多彩的年画衍生品让游客爱不释手,驻足挑选。
近年来,孝德镇年画村深入挖掘年画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建立起以绵竹年画技艺传承、保护、推广、宣传,文创产品生产、研学体验、艺术培训,主题度假为核心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此外,该镇还建立起一套年画产、供、销的全产业链模式,村民们因此过上了“农忙扛锄头、农闲握笔头”的生活,日子越来越红火。
年画村的变化,是绵竹创新发展模式,将年画文化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成果之一。长期以来,绵竹积极推进“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对绵竹年画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开发。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绵竹年画村”,打造出“画境绵竹·年画里”乡村旅游综合体,推出艺术体验游、历史文化游、休闲度假游、研学主题游等6条精品年画旅游线路,为旅游发展聚集众多人气。仅今年元旦小长假期间,绵竹接待游客达10.98万人次,同比2022年增长4.87%;全市旅游总收入实现10628.28万元,同比2022年增长25.36%。
同时,绵竹年画艺人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出30个系列、1000余种年画衍生品,打造出年画街坊、剑南老街年画特色产品展销店,实现了年画作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变。截至目前,绵竹年画产业平均每年产值达4000余万元,直接或间接从事年画创作的人员达1500余人,涌现出以四汇斋、三彩画坊、轩辕年画等为代表的年画企业30余家,带动数千户老百姓增收致富。
(图片系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