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适老版
长者专区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智能问答
旧版

长者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 正文

【老绵竹·旧光阴】民国那些年,绵竹人这样过清明节

索  引  号:${InfoData.gk_index} 文  号:${InfoData.doc_no} 发布时间:2022-07-11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绵竹市档案馆 关  键  词:${InfoData.topic_key} 浏览次数:
相关附件:

【字体: 分享: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又是一年清明时,在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日子里,你是踏青郊游还是祭祀追思?让我们通过一件件档案来看看民国那些年,绵竹人怎样过清明吧!

植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1915年7月31日,北洋政府设定每年清明为植树节,从1916年开始实行。按照规定,每年清明植树节期间,要广泛植树造林,指定地点,选择树种,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1928年为了纪念已故孙中山先生,将清明植树节改为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3月12日。

1919年4月5日,民国绵竹县实业所关于举行清明植树典礼文(绵竹市档案馆藏)

据绵竹市档案馆民国档案记载,1919年清明节,民国绵竹县实业所在县农事试验场隆重举行了植树节典礼,选取柏树与椿树为主要栽种树木,参加此次典礼的有各机关、法团负责人,政府各科室科长及各学校校长及学生代表100余人。1919年至1921年三年间,民国绵竹县实业所组织全县公职人员在清明节期间共植树130株,其中柏树100株,椿树30株。

扫墓: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华北连续制造事端,企图逐步蚕食中国,民族安危存于一线之间。为了激发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国民政府于1934年4月又确定每年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将公祭黄帝陵确定为制度,期冀通过民族扫墓节凝聚人心、增强民族意识。与我们常见的传统清明节以家族为单位的扫墓祭祖不同的是,民族扫墓节突出民族和国家,是要祭祀对整个中华民族有特殊功勋的先贤人物,旨在发扬民族精神。

此后每年清明节前后,民国绵竹县政府在各寺庙、祠堂举行春祭仪式,祭奠先贤、抗战阵亡将士,各机关、法团、学校学生代表均需派员参加,主祭人发表追思文,各党派团体代表轮流发表讲演。绵竹市档案馆一份1935年的档案记载,当年在孔庙、南轩祠、杨公祠、诸葛祠等祠堂、庙宇举行了祭奠仪式,祭奠所需费用由县祠祀管理委员会统一核算后集中支付。从1939年清明节开始,绵竹在忠烈祠公祭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并同时祭扫诸葛父子墓。

举行春祭仪式时,参加人员众多,不仅有机关、法团的公务员还有学校师生更有自发前来参加或围观祭祀典礼的民众,为了维持秩序,保证安全,祠堂和寺庙在举行祭奠仪式时,所在乡公所都要派员维持秩序,避免引起人员踩踏或者因大量使用烛火而引发火灾。

春游: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今天我们有清明小长假,民国时学生在清明期间有春假。学校在清明节放春假三天,让学生在清明节插柳踏青,祭扫先祖,祭奠先贤,增长见识。

1945年4月4日,绵竹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关于放春假三日并定期返还的公文(绵竹市档案馆藏)

1945年4月4日,绵竹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在“清明节放春假三日并定期返回”的公文中写道:“兹杏花春雨,景色宜人,燕语呢喃,莺歌婉转之候,籍此春游,以览芳原之胜,抑或于一事务,尽先作为研导,裨益良多,诸生其勿忽焉,若纵情逸乐,踰闲失检,是宜切戒”。要求学生在春假期间,除了踏青郊游外,不要过于沉溺于娱乐,导致言行有失检点。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