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绵竹”品种认定及培育保护调研座谈会在市老科协会议室举行。德阳市林业局、绵竹市委宣传部、市自然资源局、市文旅局、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市政协文史委、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园林所等相关部门人员,文学艺术界代表、新闻记者代表和课题组成员等参加会议。
会上,市科协主席陈建军对市科协开展“绵竹”专题调研活动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介绍。她表示,网络和专业期刊、相关书籍杂志在对植物“绵竹”的特征进行介绍时大相径庭。作为绵竹本地人,很多人不知道“绵竹”长什么样子,目前也还没有对“绵竹”进行科学的宣传。鉴于此,从去年开始,市科协发起了“绵竹”专题调研活动。
课题组经过精心策划,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扎实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查阅绵竹县志和历史资料,把“绵竹”作为一个品种登上史料的脉络进行梳理。邀请西南科技大学胡尚连教授和龙志坚博士根据绵竹县志史料描述的“绵竹”特征到绵竹各地进行实地考察鉴定。绵竹市科协发动各镇(街道)科协的林业工作人员提供现存“绵竹”线索,通过专家实地考察认定,对我市境内的“绵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摸底调查和统计定位;走访了与“绵竹”相关的成都杜甫草堂、望江楼公园以及邛崃严君平故里、郫都区严君平墓、扬雄故里、绵阳西山子云亭、绵阳市政协书画院、雅安碧峰镇的“绵竹”栽植片区等地,与当地管理机构人员及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交流,收集了相关资料信息;多次召集相关人员对调研情况进行分析汇报,初步形成了调研报告。
民国八年版绵竹县志记载绵竹“杨雄书颂 杜甫入诗”彰显了植物“绵竹”独特的文化魅力。元朝的植物分类书《竹谱》是现今能查到的最早的古代植物分类书,该书把“绵竹”作为一个独立品种进行介绍。绵竹清朝嘉庆、光绪等旧县志都有“绵竹”品种的记载和描述,这些史料成为现在主张“绵竹”为竹类独特品种的重要依据。
绵竹古籍记载:绵竹的形状特征是,竹梢挺拔向上,基本不勾头,叶细,竹较长,竹节上下都有向上、向下的一圈绒毛。经过深入调研,目前认定我市境内共有10余处“绵竹”分布,少的只有1丛,最多的100余丛,全市共有近300丛,不足1万株。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绵竹是全国唯一一个用竹类品种命名的地方,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因“绵竹”而与绵竹结缘,留下了诗文画作与故事,值得进一步挖掘,这对于提高绵竹的知名度、美誉度,促进绵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大家建议,关于“绵竹”的调研报告要突出学术性、严谨性,对“绵竹”的特征说明要统一。要邀请专业机构对 “绵竹”进行科学严谨的认定。同时,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绵竹”的品种选育,争取列入德阳市林业良种库项目。绵竹的竹文化宣传及发展要与绵竹文旅融合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年画节等相结合,进一步加大“绵竹”的对外宣传力度。要开发竹工艺品及竹美食,在景区景点中体现“绵竹”竹文化。要积极响应国家“以竹代塑”大行动,实施“茂林修竹,构建绿色竹龙屏障”行动等。
会后,相关人员还前往汉旺镇新开村,对“绵竹”的生长情况等进行了实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