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光辉耀眼的历史篇章。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相继进入四川阿坝。高寒缺氧、河沟交错、泥潭密布……当地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带来人类生存极限的挑战,但红军官兵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大无畏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在四川阿坝松潘县境内的元宝山顶,一座41.3米高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巍峨耸立。碑顶的红军战士双手高举,一手持枪,一手握花,寓意长征的胜利。当年,红军在阿坝留驻时间长达16个月,在这里完成了爬雪山过草地的伟大壮举。
夹金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海拔4000多米,一上一下要走70里路,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许多红军战士牺牲在风雪征途上。
阿坝州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冯佩林:(先后)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雅克夏雪山等30多座大雪山。党和红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非凡的智慧,战胜了千难万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除了翻越座座雪山,红军还走过了纵横600多里、面积152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川西北草地。
阿坝州松潘县史志中心主任 车华强:松潘的毛儿盖地处雪山和草地之间,海拔是3000多米,而我们的红军战士大部分是来自低海拔平原地区。在这个地方,红军出现了高原反应,同时还有严重的疾病。红军当时是缺医少药,同时缺粮。没有粮食怎么办,先到的部队吃的是野菜,中间到的部队挖野菜根,最后来的部队什么都没有。
在松潘县元宝山脚下的红军长征纪念馆内,至今保存着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时穿过的草鞋。当年红军筹粮所留下的木板借条和红色标语,也见证了军民团结、患难与共的感人历史。
在阿坝期间,红军积极宣传民族平等、团结,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政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藏、羌、回、汉等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
红色土司安登榜后代 安承勇:我的曾祖父,他当时不满国民政府的政策,于是他就出走了。这个过程当中,他遇到了红军。他自己亲身经历了体验了红军的各种政策,于是他两次回到自己的老家,组织了300多名羌民毅然参加了红军。
当年,川西北根据地总辖面积不足6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20多万,但各族群众为红军筹集粮食多达2000多万斤,各类牲畜超过20万头,超过5000人加入红军队伍。毛泽东后来深情地将其赞誉为中国革命史上特有的“牦牛革命”。
时至今日,长征精神依旧在阿坝这片热土延续,成为推动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奋发进取的力量源泉。近年来,阿坝州不断盘活生态资源、文化资源,集公路、铁路、航空于一体的交通体系加速形成,昔日贫穷落后的高原地区正走上生态美丽、富裕幸福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