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适老版
长者专区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智能问答
旧版

长者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绵竹要闻 / 正文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绵竹市历史》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

索  引  号:${InfoData.gk_index} 文  号:${InfoData.doc_no} 发布时间:2021-07-05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今日绵竹 关  键  词:${InfoData.topic_key} 浏览次数:
相关附件:

【字体: 分享:


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接受了毛泽东强调阶级斗争的一系列“左”倾观点,要求对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问题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八届十中全会后,党围绕“反修防修”这个中心,突出“反复辟”这个主题,决定在全国城乡发动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下简称社教运动)。农村的“社教”运动,以“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简称“四清”)为主要内容。城市的社教运动,以“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简称“五反”)为主要内容。

社教运动对于转变干部作风,发扬勤政廉政的优良作风等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运动中,把干部在工作上出现的一些缺点失误,把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当作敌我矛盾来处理,甚至把那些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大胆尝试无限上纲上线,错误地认定为是阶级斗争或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加以清查处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一度在干部群众中的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被扼杀了。特别是在运动中突出了阶级斗争理论观点,给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思想上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从1962年到1965年这段时间里,一方面经济调整基本正常地进行,国民经济逐渐恢复;而另一方面,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错误也在一步一步地发展,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第一节 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一、结合内部肃反开展“五反”运动

1963年3月1日,党中央发出《关于厉行增产节约和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的文件后,省委召开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北京中央工作会议精神。会议认为,这场斗争“是又一次大规模地打击社会上的资产阶级猖狂进攻,其特点是不仅打击社会上的资产阶级分子,更重要的是要消灭内部的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4月3日至11日,绵竹县委召开扩大会议,县委书记武锐传达了省委会议精神和地委电话会议指示:“五反”就是现阶段的整党整风,进一步强调以“三个原则”、五个方面检查问题。接着讨论了开展“五反”运动的意义和性质。根据省委、地委要求,绵竹县成立“五反领导小组”,县以上机关和县属区、乡财贸单位的社教运动即转为“五反”运动。

1963年10月19日,县委“五反领导小组”安排了一批开展“五反”运动的区乡及镇财贸单位,其中包括富新、什地、齐天、齐福、孝德、观鱼、新市7个公社,一个区委共8个党政单位;全民所有制的财贸单位13个;集体所有制的单位83个;居民1158人。其中,又划分了开展“五反”运动的范围。同一时期,县委“五反领导小组”还划定了15个县级单位开展第一批“五反”运动。

当时把企业在经营困难的情况下面向市场谋求出路的某些措施,包括一些曾经受到上级支持、鼓励的自救措施,和确实存在的违法行为都统统归结为“资本主义倾向”。对非计划生产、销售、交换、变相提价加价以及实行包产到组、包工到人和“小包工”、单干活动等问题,当成动摇全民所有制和计划经济的资本主义倾向加以批判。六个月的“五反”运动,本着边反边整边改的精神,共揭发出各单位工作中严重的官僚主义、分散主义、铺张浪费和其他问题共2956件,造成经济上的损失3,281,614元。1963年12月,县级行政单位采取一揭(揭发问题),二论(辩论),三挖(挖根子),四落实(落实人头)的方法进行整改建设工作。县级行政单位的“五反”运动告一段落。

绵竹县的“五反”运动,始终是和内部肃反清理工作紧密结合的。绵竹县的内部肃反清理工作,从1955年9月至1962年6月,先后两个时期在全县17000名职工中开展了肃反清理工作,共清查出坏分子99名,普通反革命和其他坏分子176名。但根据1962年以来公安部门破获的政治案件以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指导思想看,本地的所谓阶级斗争和敌我斗争是激烈而尖锐的。为了彻底地打击敌人的破坏活动,根据省委、绵阳地委指示,中共绵竹县委肃反五人小组决定,1963年在国家机关内部继续开展一次肃反清理工作。

按照省、地委指示,绵竹县应纳入清理的包括全民所有制机关、企事业的工薪人员,学校教职员工以及集体所有制的供销、运输合作社和县属手工业合作工厂,共计101个单位,职工总数5362名。清理的对象是下列六种人:漏网的特务、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经过宽大处理又重新破坏的地富反坏右分子;分革命阶级基础中滋生出来的新反革命分子;劳动人民中蜕化变质的新生反革命分子;里通外国的叛国分子;特务反革命嫌疑分子;在清理和复查中发现的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分子。如果有反革命历史身份的,应列为这些清理的对象。对于现行反革命破坏分子,应组织力量及时查证,严厉打击。

这次的肃反清理工作紧密结合“五反”运动,整个工作分为摸底排队、调查研究和定案处理三个阶段。根据绵阳地委三月肃反会议精神,经绵竹县委研究决定,绵竹县肃反五人小组由李福魁副书记任组长。根据“五反”运动的安排,采取专职干部下口包干,先重点后一般的全面开展摸底工作。各支部在安排“五反”的同时,要求把肃反工作安排进去。把“五反”的整个过程,作为肃反摸底排队、调查研究的一个阶段。

1964年1月10日,县委肃反五人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关于1963年内部肃反清理工作的主要情况总结》中指出,肃反紧密结合“五反”,必须按照“五反”的步骤安排工作。县委内部肃反的具体做法是:首先由单位领导,将本单位人员的政治情况和1962年以来发生嫌疑事故等情况做全面介绍;二是召开单位内部会议;三是确定可靠的积极分子召开座谈会;四是对排出的嫌疑人员,到居委会、派出所进行个别走访和查证;五是审查重点人员,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所积留下来的闲散资料;六是审查人事档案,肃反资料,公安局掌握的资料。

二、 “四清”运动的全面展开

社教运动开展起来后,中央不断调整运动的进程和政策界限。县委在领导运动的过程中,按照中央部署,力求使绵竹的运动搞得深入扎实。但在运动中,基层干部人人过关、人人自危,严重影响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清”与“四不清”的多次清查,干部三番两次“洗手洗澡”,扩大了打击面,造成许多冤假错案。在运动中发动群众搞揭批,人为地造成许多个人恩怨,严重影响到人民内部团结。干部为克服困难、度过灾荒、发家致富所采取的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被当成资本主义加以清算,影响了基层干部发展生产的信心。 “四清”运动对于纠正基层干部中多吃多占、强迫命令,整顿集体经济的管理制度,打击贪污盗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开展小“四清”运动

1963年2月,党中央决定在全国农村开展以“四清”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肓运动。1963年,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政策的规定(草案)》文件要求,四川省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各县运动的开展,由地区抽调地县两级干部组成社教工作团,对各个县采取分期分批集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所谓的“打歼灭战”。未集中搞社教的县,则由各县自行组成工作队进行面上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农村清账目、清仓库、清工分和清财物,称之为小“四清”。

绵竹县于1963年在抽调部分干部参加三台县打歼灭战的同时,在县内进行了小“四清”运动。县委从机关、企业、学校抽调干部、职工和教师414人,组成工作队,通过学习文件、弄清政策,分赴各公社进行小“四清”。小“四清”运动的做法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访贫问苦,扎根串连,召开各种会议宣传阶级路线,交待“四清”政策,发动群众大揭阶级斗争盖子,大揭生产队存在的问题,重新划分阶级成分,组织贫下中农协会,树立贫下中农优势。二是开展“三史”(社史、村史、家史)教育,进行“四清”。三是开展对敌斗争,对所谓有破坏活动的阶级敌人召开大会斗争,对地富反坏分子进行评查。同时整顿农村各种组织。此次农村社教运动,全县20个公社的社、大队、生产队干部共7854人。在运动中查出有严重错误的干部376人,其中党员120人,受党纪处分的32人,对有一般经济问题的干部也分别作了清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被认为有严重问题的分别情节作了处理。

(二)基层干部“洗澡下楼”

1964年12月2日—5日,县委召开有公社、大队干部300多人参加的生产会议,着重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投入“四清”运动。12月11日,县委召开面上第二批干部“四清”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区、乡干部152人,区乡财贸干部173人,计325人。县上派去领导会议的组长、记录、查证材料的62人,第一批农林水系统留下继续学习的92人共489人,编了11个小组。会议以3天半时间学习中央“双十条”,联系思想酝酿讨论,提高认识;以3天半时间动员报告,反复酝酿讨论,端正态度,打开局面,组织普遍揭发,把单位、部门的问题抄开;以8天时间集中揭发县、区、乡三级领导核心的问题;然后以20天时间转入个人“洗澡下楼”,先是各级领导骨干,后是一般干部,先是一般性问题的人,再集中力量解决重点人的问题;以10天时间进一步讨论政策界限,划线定性;组织辩论,经过三个阶段的工作,区乡到会的325人排出敌对分子49人,占总数15.39%,内部严重错误的149人,占总人数的45.84%,重点单位、重点人、重点问题进一步暴露。

基层干部“洗澡下楼”,是“四清”运动的主要方法,即在“四清”工作团进入开展“四清”运动的公社后,首先把所有基层干部“赶上楼”,要他们检查交待自己存在的问题,然后让群众评议过关“洗澡”,才能够“下楼”。但运动过程中,实际上是让基层干部人人过关。在普遍组织各级干部“洗澡下楼”的基础上,县委将20个学习小组合并为5个组,每区选择一个典型人物以3天时间分别在5个大队进行了深入揭发的分析批判。

1966年1月3日,县委监委报告,1965年10月开始,先后在县、区、乡三级,分批开展了面上“四清”运动,参加运动的干部1471人,占干部总数2254人的65%。在运动中揭发立案的142人,占参加学习人数9.65%。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对证核实,已查清定案108人,占立案人数76.1%,尚未查清的34人,占立案人数23.9%。其中:属于五反遗留悬案一时无法查清的6人,重大政治历史问题需要长期审查的7人,难案一时无法查,留待打歼灭战查处的18人”。


中共绵竹市委党史办公室 著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