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10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但是,这10年对绵竹人民来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10年前的5月12日,特大地震袭绵竹,美丽家园遭劫难。绵竹,成为了“5.12”地震的极重灾区。
党有大爱,国有力量。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全国人民给予绵竹巨大的关心支持,特别是江苏省对口援建绵竹。爱如洪水滚滚而来,灾难中我们不再感到无助与孤独。
10年来,绵竹人民感恩奋进、苦干实干,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绵竹大地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园区星罗棋布,一个个新村点缀在绿水青山间,一个个旅游景点焕发出勃勃生机。
1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绵竹实现了经济社会从灾后重建的快速恢复到常态化发展,实现了新常态下的新跨越,书写了经济振兴、家园重建、社会发展的中国梦之绵竹篇章。
在“5.12”特大地震1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本刊特开辟《凤凰涅槃·十年巨变》栏目,回顾10年来绵竹发生的巨大变化。敬请关注!
撑起跨越发展的脊梁
——“5.12”震后10年来绵竹工业经济发展纪实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我市工业企业生产一线,感受到的是一番火热的场面:焊花飞溅,机器轰鸣;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重大项目纷纷落地。
一组组用数字谱写的激昂音符在工业战线跳跃,一个个由产业集聚发展绘制的恢弘场景更在工业园区内激情上演……
驻足回眸,十年一瞬。回望绵竹工业十年征程,时光的年轮早已刻下奋斗的足迹:总量做大、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奋力实现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绵竹信心坚定,蹄疾步稳!
产业重建 工业誓再振雄风
“5.12”特大地震中,绵竹工业企业受损严重,三大龙头企业带动的三大支柱产业:东汽和机械加工业、剑南春和食品、龙蟒集团和化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灾难可以毁坏我们的企业,但是打不垮绵竹人坚强的意志。
“只有恢复生产才能重建家园!”成为各企业的精神动力。绵竹工业企业的员工,忍着惨痛的损失,化悲痛为力量投入到恢复生产的行列之中。
2008年6月7日,随着剑南春集团公司恢复生产,拉开了我市工业企业众志成城、恢复生产的号角。
震后工业重振,绵竹无疑是一个样本。绵竹在产业恢复重建中要着眼于壮大特色经济,坚持不懈地推动产业重建。
站高才能谋远,谋远方得未来。“恢复重建并不止恢复到震前水平。”绵竹工业为自己设定了更高的目标。东汽异地重建,剑南春、龙蟒等企业在地震中受到较大影响,必须思考和实施一条新的又好又快的产业发展之路。绵竹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和震前产业基础,对产业发展进行重新定位:将食品工业、磷化工业、机械精加工和建材业等作为产业重建的重点,通过江苏工业园、汉旺无锡工业园、新市工业园、拱星工业园和康宁工业园“一区五园”的打造,增强原有产业集聚,拓展产业链条和产业配套。
在机械加工方面,以汉旺新镇建设无锡工业园作为机械精加工基地,将多家原东汽配套企业引入园区,并通过招商引资点对点引进机械加工企业。在磷化工产业方面,以龙蟒集团、昊华清平磷矿为龙头,做好磷化工资源整合及开发利用,加快磷化工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在食品产业方面,以剑南春集团为龙头,扶持一批食品加工企业。
江苏对口援建,3年累计投入110亿元。江苏不仅仅满足援建的“量”,更追求援建的“质”,力求对绵竹的经济发展方式产生长远影响,凸显“后援建效应”。江苏鼓励本土企业到绵竹投资兴业,带动一批新兴产业向绵竹转移,增加了绵竹的工业门类,丰富了绵竹的产品体系,提升了绵竹的产业层次。
在江苏的援建下,我市灾后恢复重建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工业经济恢复重建取得显著成效,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震前水平。2011年,我市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3.9亿元,比上年增长34.7%。
重工业发达的绵竹曾连续几年在四川省经济“十强县”中排到前5名。“回首过去,勤劳智慧的绵竹人民创造了令人振奋的成就;展望未来,绵竹新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借助灾后恢复重建和园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机遇,我市不断调整发展定位,开始换挡提速发展,在二次产业中,工业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增强,且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跨入2012年,绵竹工业企业的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每一个项目的开工建设,都为绵竹的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在“工业强市”的战略引领下,从地震重创到止滑回升到现在加快发展,工业在绵竹未来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更加凸显。
适应新常态 转型升级进行时
在2014年全省首批14个工业强县示范县(市)名单中,绵竹以深厚的工业基础和较强的发展后劲荣登榜单。
“绵竹工业发展方向明确,特别在园区建设、鼓励创新、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更是成绩凸显,在探索工业强县的路径上提供了好的经验和做法,为其他县(市、区)树立了标杆。”在工业强县示范县建设工作评估会上,来自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第三方评估专家如此评价绵竹。
工业是绵竹的立市之本,更是我市建成“工业强市、文旅名城、美丽家园”的强大引擎。为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市委提出了实施“工业强市”建设五年攻坚,并结合我市工业经济现状,制定了《绵竹市“工业强市”建设五年攻坚方案》。以产业体系、园区平台、金融服务、创新驱动、政策支撑等建设攻坚为抓手进行“工业强市”攻坚。
号角吹响,绵竹工业开启新的征程。
工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着全市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绵竹工业经济如何从量的快速提升,转化为质的飞跃发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明道路,“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一个认识,建设工业强市,核心在转型升级,关键在创新发展。
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打造以剑南春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展技术创新,增强绵竹白酒的市场影响力;鼓励企业抱团发展,打造以龙蟒集团为龙头的磷钛化工产业联盟,携手推动工艺改造、产品升级,走精细化、高端化的绿色发展之路;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推动东汽实业、鑫坤机械等企业智能化改造。积极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两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加快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提高生产技术设备水平,促使规上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7年全市单位GDP能耗0.765万吨标准煤,较2008年同比下降44.6%。
活力,来自改革,改革,带来生机。市委、市政府把企业深化改革、全面创新作为企业加快发展的有力举措,通过引进国内优势企业与本地民营企业重组改制,为企业加快成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6年,金瑞电工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宝胜科技创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中航宝胜(四川)电缆有限公司,依托航空工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市场的品牌优势,为公司带来了大量订单,营业收入、税收大幅度提升。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5.58亿元(不含税),尤其是电缆销售额增长2.6倍,带动公司总销售额增长79%以上。此外,成新药玻、华康药业也通过与国内优势企业重组,让企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依托工业园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从德阿产业园正式落户绵竹以来,市委、市政府就将园区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第一要务和产业发展的第一平台。2015年8月,四川致远锂业公司成为德阿生态经济产业园区第一个入驻的企业,该公司一期项目于2016年7月试生产。二期项目正在加快推进,2018年即可形成初步产能。届时企业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4至5亿元。
随着园区大建设、大发展的效应显现,多个“大块头”项目陆续投产见效,一个承载着绵竹经济飞速发展希望的百亿锂电产业园呼之欲出。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72.8亿元,比2008年的192.3亿元增长了1.5倍,平均每年递增10.5%。1-12月,全市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24个,红森玻璃、三佳饲料等10个竣工项目投产;润格生物、鑫坤机械、致远锂业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
每一次奋进都值得铭记,每一项成绩都彰显着绵竹工业经济发展的蓬勃之势。全市上下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工业经济正在以加速发展之势,擎起绵竹经济跨越发展的脊梁,奏响了蓬勃发展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