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化超限超载治理效能,近年来,绵竹市交通局创新推行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与大数据分析平台,在国省道关键节点建设不停车称重检测点,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全天候、精准化超限监管,持续提升公路治超现代化治理水平。
9月17日下午,S419什地镇同义村和货运大道两处不停车称重检测点高效运转,高清摄像设备正对过往货运车辆进行智能识别。与此同时,市交通局公路科技治超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正通过“不停车称重检测系统”实时监测货车通行数据,电子大屏清晰显示每辆货车的车牌号码、总质量、超限数值及行驶速度等关键信息。当系统检测到超限超载车辆时,立即触发自动预警机制,为执法部门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市交通局执法大队副大队长陈爽介绍,该系统以不停车称重、视频识别等前端设备为“感知神经”,24小时精准采集车货总重、车辆轴数、车牌信息等关键数据,形成动态数据源。数据实时汇聚至治超预警指挥平台,通过智能算法分析实现风险研判,并触发预警响应,推动超限治理模式由传统“末端执法”向现代化“源头防控”转型升级,有效解决了治超过程中发现难、取证难的弊端,让“治超”监管更高效。
绵竹市作为成都市基础设施建设砂石原料的核心供应基地和成都平原连接川西地区的重要通道,年货运吞吐量超4000万吨。面对高频重载的交通压力,绵竹市以“交通治理一张网”为统领,通过构建“不停车检测+无人卸载场”科技治超体系,推动超限治理从传统“人海战术”向“智慧感知”转型,形成社会共治的数字化治理新格局,实现执法效能与人工成本同步优化,路况优良率稳步提升。
截至目前,绵竹市已在G545、S107、S419等国省干线,建成9处不停车称重检测系统,2025年底将新增2处监测点位,通过交通执法与公安交警部门协同机制,构建起“源头管控——动态监测——数据共享——快速处置——溯源追责”的全链条科技治超网络,推动路面治超模式从传统人工稽查向智能电子监控转型升级。
绵竹市交通局将持续依托不停车检测系统动态数据,协同交警部门联合开展货车超限超载专项整治行动。通过“数据研判+精准执法”模式,严格履行职责,构建常态化监督体系,同步加强治超法规宣传,切实筑牢交通运输安全防线,为绵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