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傍晚,绵竹市广济镇云盖村2组一处民房后面的山体突发崩塌,约2立方米的落石造成房屋损毁。值得庆幸的是,因该镇镇村干部提前24小时组织群众转移,避免了1户2人可能发生的伤亡事故。这一成功避险案例正是我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全力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防线的生动实践。
据云盖村党支部书记吕剑介绍,自6月28日起,我市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累计降雨量达132毫米。7月1日17时51分,市气象局捕捉到广济镇沿山区强回波信号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云盖村位于砾岩、砂岩地质结构的高风险斜坡区,村干部接报后,立即组织靠近坡脚的5户12人在18分钟内通过投亲靠友、集中安置等方式紧急撤离,并逐户核查确保“不漏一人”。7月2日17时50分发生山体崩塌时,危险区域的群众已安全转移。
7月3日上午,记者跟随市自然资源局和广济镇相关负责人来到山体崩塌点现场。只见村民周发贵家的房屋紧贴陡峭的山体而建,发生的崩塌痕迹清晰可见。山坡上,仍有部分岩石裸露在半掩的泥土中。山坡下,一块大石头把房屋一角砸穿了一个大洞。
“多亏了镇村干部提前将我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周发贵说,7月1日下午,村干部说有暴雨预警,让我们不要心存侥幸,必须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没想到第二天下午突然一个大岩石从山坡上滚下来,虽然房屋受损了,但所幸无人员伤亡。
据了解,此处崩塌点并非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而是通过评估新发现的高风险斜坡。据绵竹市自然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龙方毅介绍,经技术人员现场调查,斜坡上方岩体结构面因雨水渗透变得极不稳定,仍有多处危岩体悬挂在陡坡之上,裂隙清晰可见,随时有再次崩落的危险。他们将进一步做好细致勘察和风险评估,对松动的岩石分类施策,采取人工破除和工程支护相结合的措施,彻底消除风险隐患。
入汛以来,绵竹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执行“三避让”“三个紧急撤离”的刚性要求,将高中风险区与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同步开展,落实巡排查、宣传培训演练、避险转移等措施,做到早转快转、尽转多转,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龙方毅表示,下一步,绵竹市自然资源局将持续落实好“点面”双控要求,组织全市145名专职地灾监测员充分发挥地灾预警防治的“神经末梢”作用,严格按照“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的要求,深入隐患点开展地质灾害巡查监测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及时化解险情。在做好“人防”的同时,充分利用安装在隐患点的监测预警设备,实时掌握隐患点动态,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自动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全力筑牢汛期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