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年画曾静静地被贴在千家万户的门板上,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祈愿,蕴含着对美好的期待。如今,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那些画纸上的色彩与线条,正借着数字技术的灵动、文创产品的巧思、民俗巡游的热闹,从历史深处走来,钻进生活的肌理,以鲜活的姿态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回归”。
一走进绵竹年画博物馆数字展厅,便能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奇妙碰撞。在古画漫游区,跟随游客的手势指示,娇羞的仕女、慈祥的寿翁、吹吹打打的送亲老鼠等年画人物纷纷从画中“走”出来,在游客面前活灵活现地演绎传统年画故事。绵竹年画巅峰之作《迎春图》中的460个鲜活人物立体上演着清代民俗风情。
“太神奇了!感觉画里的人活过来了,就像看了一部迷你动画片。” 来自德阳的游客张丽带着孩子体验后兴奋地说,“这种方式让孩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看得目不转睛。”
“以前看年画是‘读故事’,现在是‘进故事’。”据绵竹年画博物馆工作人员刘佳文介绍,通过采用视频分层动画技术,该馆将《百寿图》《仕女图》《老鼠嫁女》《迎春图》等传统绵竹年画作品“活化”展示,实现人在画中游的虚拟体验效果。同时,通过手势体感自助漫游系统,配备相对应的音频解说,让游客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更深入、详细地了解到相关历史知识。
记者了解到,如今,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绵竹年画博物馆通过举办“年画数字藏品”线上展览、设置数字展厅、研发互动小游戏、年画微信表情包等创新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博物馆打卡。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也让沉睡在博物馆里的传统年画,成了能触摸、能对话、能带走的记忆。
孝德镇年画村是绵竹木版年画的发源地,在这个孕育着非遗技艺的村落里,一场关于“年画能变成什么”的想象正在落地。
“你看这把伞,伞面绘制的是绵竹年画中的仕女摘花,不仅美观,也很实用。”在绵竹年画展示馆里,画师陈学彪拿起一把雨伞,指尖缓缓划过伞面拱起的弧度。“现在跟着设计师学,我们把绵竹年画绣在抱枕上、雕在木梳上、印在手机壳上,使之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让古老的年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年画村以“乡遇画里”文创社区为平台,不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开发出刺绣年画、竹编年画、年画服装、年画伞、年画折扇、年画玩具等30多个系列、1000余种传统年画及年画文创产品。这些产品既保留了年画的传统元素,又融入了现代潮流设计理念,深受游客喜爱,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古老的传统文化从静态的展示空间走向了动态的消费引擎。
在年俗书局,绵竹年画正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Q版的门神、骑车的仕女、送福的财神……众多经典年画形象被栩栩如生地“绘制”在咖啡液面上,让顾客在品味浓香咖啡的同时,也能感受绵竹年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绵竹人的年味从年画节的第一声锣鼓开始。作为延续了二十四年的“固定节目”,年画节民俗巡游表演立体再现了绵竹年画《迎春图》中“报春、打春、游春”的典型场景,像一条流动的宏伟长卷,把整座城市变成了绵竹年画的“活态展厅”。
“我们通过将绵竹年画中的代表作品改编成群众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互动节目,让绵竹年画中蕴含的吉祥寓意和辞旧迎新的情感,在城市街头得到最直接、最强烈的共鸣。”绵竹市文化馆馆长何文礼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推动绵竹年画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人切身感受到绵竹年画鲜活灵动的魅力,第二十四届绵竹年画节民俗巡游表演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了200余名群众演员,为巡游表演增添了新活力。
从博物馆里的数字互动,到年画村的烟火文创,再到年画节的全民狂欢,绵竹年画正以多元的形式“动”起来,融入现代生活,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绵竹年画的“回归”,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让千百年前工匠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丰收的期盼、对平安的祈愿、对团圆的向往,在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中重新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