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适老版
长者专区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智能问答
旧版

长者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绵竹 / 魅力绵竹 / 绵竹概况 / 正文

历史沿革

索  引  号:${InfoData.gk_index} 文  号:${InfoData.doc_no} 发布时间:2025-04-30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政务中心 关  键  词:${InfoData.topic_key} 浏览次数:
相关附件:

【字体: 分享:

古为蜀山氏地,有“古蜀翘楚,益州重镇”之誉。

西周为蚕丛国附庸。秦隶蜀郡。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绵竹县,治地在黄许镇(即绵竹古城遗址,今属旌阳区),属广汉郡。因其地滨绵水,多竹,乃命名绵竹,辖今绵竹和德阳(今旌阳区)两县的地方。

东汉中平五年(188年)刘焉领益州,将州治迁于绵竹。兴平元年(194年),因绵竹城火灾,刘焉将州治迁到成都。

三国蜀汉后主时期(233年~263年),绵竹古县城遭兵燹,分绵竹县置阳泉县,属广汉郡。

西晋初,废阳泉县入绵竹县。后复置阳泉县。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绵竹县改属新都郡。郡废,还属广汉郡。

东晋废除古绵竹县。隆安二年(398年),置晋熙郡,领苌阳、南武都、晋熙三县。

刘宋孝建元年(454年),废晋熙郡,置南新巴郡。

梁天监元年(502年),复置晋熙郡,领南武都、苌阳、晋熙三县,属潼州。

北周静帝二年(580年),废晋熙县入阳泉县。

隋开皇元年(581年),废晋熙郡,阳泉县改属梁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阳泉为孝水。

隋大业二年(606年),复名绵竹县,并徙治于今剑南街道,属蜀郡。此后,县名再无更改。

以后虽江山易代,县名因之。唐代至清初,绵竹皆为汉州下辖县。

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升绵州为直隶州。绵竹县属之。

民国时,绵竹属四川省川西道(1914年改为西川道)。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25日,绵竹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绵竹属川西行政区绵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81年,属四川省绵阳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4月1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同意了相邻的德阳县关于申请筹建地级德阳市的报告,并通知决定绵竹县参加德阳建市筹备组。6月14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向国务院提交报告。

1983年8月,国务院批复【国函字156号】文件:设立地级德阳市,绵竹县由绵阳地区改属德阳市。

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绵竹县,设立绵竹市。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