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背倚龙门山脉,幅员面积1246.2平方公里,市境东南靠德阳市旌阳区,东北与绵阳市安州区接壤,西南与什邡市隔河相望,西北与阿坝州茂县毗连。绵竹素有“洞天福地、人杰地灵”的美誉,户籍人口480637人,辖10个镇、2个街道,153个村(社区),是全国著名的年画之乡、名酒之乡、生态旅游之乡、民间艺术之乡。近年来,绵竹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全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全省促进服务业发展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突出县、天府旅游名县。2024年,绵竹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73.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02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276.35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161.36亿元,增长5.5%。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为7.6:58.3:34.1。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8554元,同比增长8.4%。
区位优势突出。绵竹位于成德绵经济带腹地,距成都59公里,德阳33公里,绵阳51公里,境内成万高速、成都三绕高速、绵茂公路、成青公路、川青铁路穿境而过,构建出融通羌藏、纵贯成德、辐射西北的立体交通网络。
历史文化厚重。绵竹古为蜀山氏地,有“古蜀翘楚,益州重镇”之誉,公元前201年置县,“剑南春”起于盛唐,“绵竹年画”源于北宋,孕育了董扶、任安、秦宓、张浚、张栻、杨锐、王干青等一批英才俊杰,名酒文化、年画文化、南轩文化、三国文化、年俗文化交相辉映,赋予了绵竹“酒香画境·美丽绵竹”的城市品牌形象。绵竹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保存的历史古迹众多,有诸葛双忠祠、紫岩书院遗址、回澜塔等;宗教文化浓厚,有“天下第一禅林”祥符寺、道教圣地严仙观、川西灵隐三溪寺、千年名刹吉祥寺等著名寺院。
发展基础坚实。拥有绵竹高新区、德阿产业园两个省级产业园区,新市化工园、新材料化工园两个省级化工园区被正式认定,以剑南春、致远锂业、鑫坤机械、润格生物等为代表的食品饮料、材料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建有德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培育剑南粮油、绵远河粮油和广济粮猪种养循环三大现代农业园区。
城市功能完善。成立幼小初共12个教育集团,拥有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现有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高等职业院校2所,在校学生近3万人。与四川师范大学合办川师绵竹附中、附小,与江苏启东市开启教育合作,绵竹中学与成都七中签订合作协议。市人民医院成功晋级“三甲”,全力推进华西-绵竹医联体建设,设立“华西一站式服务中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利的医疗服务。
旅游资源丰富。绵竹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3℃,森林覆盖率达32.56%。大熊猫国家公园与国家玫瑰公园动静相宜,剑南春美酒文化与年画文化相映成趣,麓棠温泉与云湖森林公园水木相依,6个国家AAAA、AAA级景区点缀其中,18个国家级、省级文旅荣誉品牌加持其上,大自然赋予的美丽景观和历史文化留下的丰富遗产,让绵竹发展现代旅游得天独厚。
资源储备丰沛。绵竹境内已发现矿产25种,以石灰石、磷矿、铝土矿、硫铁矿、煤和天然气等为主,历年累计查明磷矿石储量达53100万吨,是我国四大磷矿产地之一。林地资源充分,有珙桐、红豆杉等多种珍稀植物及众多名贵药材,优质茶叶种植面积近万亩。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0.55亿m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10.23亿m³,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34亿m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