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时节,绵竹市广济镇祈祥村的芦苇荡迎来最美季。周末前来观赏的游人和车队“打拥堂”,他们在这里骑马、拍照、拍摄短视频,乐享田园时光。曾经的普通湿地,如今已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演绎着一场“无中生有”的乡村振兴故事。
自然资源巧转化
祈祥村芦苇荡,自2023年成为网红景点后,便成了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之后还引来了马术项目。
当地政府没有大刀阔斧地进行开发,而是以“微改造、精提升”策略,修建了观景步道,设置了拍照平台,增添了休憩设施,最大程度保留了芦苇荡的原生态风貌。这种“轻触式”开发,既保护了生态,又凸显了资源特色。
业态融合增魅力
除了观赏芦苇,祈祥村通过引入骑马、举办风筝节等,既丰富了旅游业态,增加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了旅游消费水平。
随之兴起的还有村民的特产摊位,形成了“观光+体验+消费”的完整产业链。这种业态融合模式,让乡村旅游从单纯的“看风景”转变为全方位的“体验生活”,大大增强了吸引力。
媒体传播造声势
祈祥村芦苇荡的走红,离不开媒体和自媒体的助力。游客拍摄的芦苇荡美景、骑马嬉戏的视频和照片在在媒体和社交平台迅速传播,形成了“网红效应”,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
这种依靠媒体和自媒体传播的营销模式,实现了“以小博大”的传播效果。当地政府也顺势而为,春季举行风筝节、露营活动,秋季开展芦苇、旅拍摄影主题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无中生有”的启示
广济镇祈祥村的实践证明,乡村旅游拼的不是资源,而是创意与特色。只要用心发现、用心打造,即便“无中生有”,也能创造引人入胜的旅游体验,走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
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必须坚持“以农为本”,尊重自然、尊重乡土文化,避免过度商业化,才能让游客体验到真正的乡村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