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适老版
长者专区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智能问答
旧版

长者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绵竹 / 魅力绵竹 / 投资绵竹 / 投资环境 / 正文

从“人才活水”到“产才融合” 绵竹富新激活乡村振兴青春动能

索  引  号:${InfoData.gk_index} 文  号:${InfoData.doc_no} 发布时间:2025-07-17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今日绵竹 关  键  词:${InfoData.topic_key} 浏览次数:
相关附件:

【字体: 分享:

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盘旋,直播间里飘着桃香……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四川省绵竹市富新镇处处洋溢着新气象。

以“机制活水”引青年入乡 破解乡村人才之渴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富新有沃土,呼唤燕归巢。”在绵竹市委“千名青年人才入乡助振兴”的号召下,富新镇跳出“等才上门”的传统思路,以“机制创新”为杠杆,撬动青年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一方面,构建“政府+高校”协同引才机制。镇党委、政府主动对接民办四川天一学院,通过3次深度磋商现场会,将高校智力资源精准对接乡村发展课题,从课程设计到项目落地形成“需求清单——资源匹配——成果转化”闭环。

另一方面,创新“乡贤+青年”联动模式。该镇广发“英雄帖”吸引5位高校教师下沉乡村,以专业视角为文永村等试点村“把脉开方”,同步吸纳14名本土乡贤担任发展顾问,用乡土情怀架起青年与乡村的信任桥梁。

这套“机制活水”迅速激活人才流入,40余名青年人才主动入乡,形成“专家智库把脉、乡贤穿针引线、青年共谋发展”的共建格局。

以“项目深耕”促青春绽放 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人才引得来,更要留得住、干得实。富新镇以14个“项目清单”为抓手,将青年人才的“金点子”转化为“实景图”,让乡村振兴从“纸面规划”走向“田间实践”。

在文永村的“青研学堂”里,高校师生化身“田间导师”,带领各地学生开展农耕研学,5批600余人次的研学脚步踏热了田埂。今年以来,直接带动文永里周边村民增收7000余元,让知识流淌在田野。

在“青创咖啡”馆,调饮师们以本地杜甫酒为灵感,匠心研发“白酒拿铁”等10款“富新味道”特调饮品。同时,在空间上打造“四季风物墙”动态展示农产品,筹办“乡村风味日”研学活动,使咖啡馆成为连接城乡的网红平台。

在“青艺工坊”里,非遗技艺在青年设计师的巧思中焕发新韵,绵竹年画的浓墨重彩遇上现代审美的极简线条,被设计成文创周边,传统陶艺经3D建模技术赋能,变身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潮玩手作。

这批投身文永村建设的青年人才队伍构成多元,既有来自民办四川天一学院的师生,也有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他们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村理人”。

“村理人”以脚踏实地的姿态在文永村深耕,让各类项目在该村落地生根、蓬勃发展。他们通过盘活闲置农房,让沉睡的资源焕发生机;精心开发特色农产品,为乡村产业注入新活力;积极开设“田间课堂”,让知识与希望在田野间传递。

以“产才融合”塑振兴生态 释放乡村发展活力

通过人才与产业的全链条融合,传统乡村正加速向“科技赋能、文化增值、数字提效”的现代化乡村转型。

青年农技专家扎根沃土,构建“监测——防控——施肥”智慧体系。据悉,绵远河现代粮油园区水稻亩产提升16%,金色稻浪书写出“藏粮于技”的科技注脚。

此外,青年文创者萃取绵竹年画等非遗文化基因,打造盲盒等新载体,使传统技艺从“深闺旧巷”跃入“潮流前线”。数字媒体专业学生正筹划用科技复刻古法酿造,让游客“穿越”百年醋坊,见证非遗从“纸上丹青”变身“可触可感”的活态传承。

新农人主播们化身乡村代言人,将“桃香蜜意”“稻浪清风”化作生动的带货语言,搭建起从“田间”到“指尖”的直销快车。从“青涩忐忑”到“侃侃而谈”,他们用最潮的方式讲述最土的乡味,让农产品乘着数字东风香飘万里。

从创新机制打开突破口,到聚焦项目精耕细作,再到推动产业与人才深度融合,富新镇挥动“青春之笔”,在广袤田间地头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