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适老版
长者专区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智能问答
旧版

长者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标准化公开目录 / 基层政务公开标准目录 / 领域分类 / 食品药品 / 监督检查 / 由县级组织的食品安全抽检 / 正文

绵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秋季开学校园食品安全提示

索  引  号:510683-2025-009032 文  号: 发布时间:2025-08-26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市场监管局 关  键  词: 浏览次数:
相关附件:

【字体: 分享:

全市各学校(含托幼机构):

金秋九月开学季,食品安全共守护。为了保障校园广大师生饮食安全,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绵竹市市场监管局就秋季开学校园食品安全提示如下:

一、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落实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通过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完善风险防控动态管理机制、制定食品安全风险清单等举措,全面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

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作用,严格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制度。

二、人员健康与卫生

1.应建立并执行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从事切菜、配菜、烹饪、传菜、餐用具清洗消毒等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人员应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

2.要严格落实晨检制度。

每天上岗前应进行健康状况检查,发现患有发热、呕吐、腹泻、咽部严重炎症等病症及皮肤有伤口或者感染的从业人员,应暂停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待查明原因并排除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后方可重新上岗。

3.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年度培训计划,并做好培训记录,开展食品安全考核,以确保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

三、有效开展食品安全自查

建立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状况自查制度。

全面清理食品及原辅料贮存库房,检查所有食品原料,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对学校食堂加工场所、就餐区域、设施设备、餐用工具等进行全面清理、清洗和消毒,查看设施设备是否正常有效运行。

四、规范食品常规管理

(一)落实进货查验制度。

1.按规定查验并留存供货者的产品合格证明文件。

2.食品原料必须经过以下验收后方可使用:具有正常的感官性状,无腐败、变质、污染等现象;预包装食品应包装完整、清洁、无破损,内容物与产品标识应一致;标签标识完整、清晰,载明的事项应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食品在保质期内;食品温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3.采购的猪肉产品必须索要留存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明。

4.贮存过程应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

5.进货查验记录、收货记录和相关凭证的保存期限不少于食品保质期满后6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应少于2年。

(二)严控食品加工制作过程。

落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要求,加强食品加工制作过程管控,做到“三防”设施完善,粗加工食材清洗水池分类使用,刀具、砧板等工用具标识清楚区分使用,冷藏冷冻、餐具消毒等设施设备正常运转、生熟分开储存,留样冰箱、留样盒等设施符合要求,备餐间按专用操作区域或专间设置,温控设施正常运转。

(三)加强清洗消毒。

餐用具使用后应及时洗净,餐饮具、盛放或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和工具使用前应清洗、消毒。每餐后对食品加工区域、就餐区域等场所进行清洁消毒,定期通风换气。

蒸汽、煮沸消毒的温度一般100度,保持10分钟以上。

红外线消毒的温度一般120度以上,保持10分钟以上。

(四)严格食品留样。

每餐次的食品成品均应留样,按品种分别盛放于清洗消毒后的专用密闭容器内,并在专用冷藏设备中存放48小时以上,留样量不少于125g/每样。

五、管理制度和事故处置

1.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和本单位实际,建立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预案。

如:餐用具清洗消毒、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从业人员培训、食品安全自查、进货查验和记录、食品留样、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洗消毒和维修保养、有害生物防止制度、应急管理和突发事故报告制度、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2.学校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食品安全,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

发生集中用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疑似食品安全事故时,应当立即采取下列措施:

积极协助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停止供餐,并按照规定及时向所在地教育、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等部门报告;

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用具、设备设施和现场,并按照相关部门要求采取控制措施;

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现场调查处理;

配合相关部门对用餐师生进行调查,加强与师生家长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沟通引导工作。

六、培养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养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习惯,坚持按需取餐,开展“光盘行动”,切实防止“舌尖上的浪费”。

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光顾无证照的餐饮店、路边摊,不食用有风险或不熟悉的食物,不购买“三无食品”,保持营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