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健全机制、创新方法、提升能力探索推动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向基层延伸,近日,绵竹市代表四川在全国综合减灾培训班分享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应用实践。主要做法:一是优化调整物资装备储备点的布局,建立“1+8”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以市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为中心,辐射周边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区域,在6个沿山沿河镇设立了8个应急救灾物资前置储备点。市本级救灾物资仓库现库存物资涵盖57种约22481件(套)。先后为8个物资储备点前置了27种25902件(套)应急救灾物资,已实现形成了县域“1小时”和镇(街道)“半小时”应急救灾物资调拨响应圈。二是在5个重点沿山镇的37个自然灾害重点区域安装多灾种预警接收终端系统74套,建立完善包含应急救援大队、市气象应急队、机械救援队、防汛抢险技术指导队等16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共计468人,12个镇(街道)、153个村(社区)完成应急队伍的组建共计2355人,确保救援人员能够及时到达受灾现场。三是选取孝德镇、清平镇开展综合减灾能力精细化评估试点工作。孝德镇构建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系统,实现15分钟全镇覆盖。新增物资储备点,购置300余套应急物资与救援装备,将村级“第一响应人”队伍扩至200人,强化基层应急救援实力。清平镇编制《清平镇全镇转移安置应急预案》,构建“一网式管理、一站式服务、一键式应急”云上体系,建成57个四防智能感知AI设备、13处触发设施与5个主动干预防控点,搭建综合调度指挥系统,实现视频查看、灾害报警、指挥调度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