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市政务公开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德阳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及群众关注关切,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更好地发挥政务公开促落实、促规范、促服务、促治理能力提升功能,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一、深化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
(一)围绕“三五三三”思路推进信息公开。全面落实“三五三三”发展思路,聚焦同城融圈、工业强市、县域进位、文旅争先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快现代化经济强市建设,及时公开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等信息,及时发布扩大内需提振消费需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强要素保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高水平开放合作等方面政策及实施情况,积极释放政策信号。
(二)围绕教育、科技、人才强市建设推进信息公开。聚焦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优化科技人才服务保障等方面,在严格审核的前提下,主动公开相关政策并展示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信息。聚力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及时公开人才服务管理政策措施。推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监管,以及教育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预警信息和处置等方面信息公开。
(三)围绕涉企政策服务推进信息公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改革,全面清理涉企惠企各项政策,健全完善惠企政策通平台,做好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监管政策等方面信息公开服务,提高政策透明度和获取便利度。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官方解读”和专家学者、企业家“民间解读”作用,加强政策辅导、咨询、解答和培训交流工作,扩大涉企政策的知晓度,有力提高对市场主体的政策服务水平。
(四)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信息公开。以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建设,推进面向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支持政策公开。以加快健康绵竹建设,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健康科普等信息发布。加大空气质量、饮用水源地水质等生态环保信息公开力度。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保障、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重点民生政策推送,提高社会保险、住房、交通、公共事业等服务信息公开覆盖度和查阅便利度。
(五)围绕政府自身建设推进信息公开。及时公开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结果。决策过程中公开征求群众意见结束后,1个月内发布意见采纳情况。扎实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凡审计机关对外公告或披露的问题,相关被审计单位要全面公开整改结果。做好各领域“双随机、一公开” 监管抽查事项清单、抽查结果以及行政处罚决定公开。依法公开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案件。
二、切实提升政务公开服务水平
(一)优化政府信息公开专栏。持续做好行政规范性文件动态更新,及时对本单位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在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对外公开,9月底前实现现行有效行政规范性文件统一查询,未公开的不得作为行政管理依据。实施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内容更新检查通报机制,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职能职责,重点做好乡村振兴、教育、医疗、社会保险、就业等方面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的信息公开。做好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等领域监督检查情况的信息公开。
(二)推进政策文件精准解读。各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解读人”,要履行好政策解读职责。解读材料要与政策性文件同步起草、同步审签、同步发布,对政策背景、决策依据、出台目的、主要内容、新旧差异等进行重点说明,不得简单复制摘抄文件内容或以文件精简版方式呈现。积极采用数字化、图表图解、音频视频、卡通动漫等形式进行解读,使解读信息更加可视、可读、可感,不断提升解读质量和水平。
(三)规范依申请公开工作。转变依申请公开办理观念,最大限度满足申请人对政府信息的合理需求。加大沟通力度,全面准确了解申请人诉求,提高办理答复质量。完善依申请公开办理中的法制审核流程,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公职律师作用,让其参与依申请公开答复合法性审查工作。妥善处理涉及依申请公开的投诉举报,推动依申请公开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切实整改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争议发生率、被纠错败诉率。认真研究并推动解决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背后存在的现实问题,对申请公开频次高的文件进行评估审查,因情势变化可公开的要予以公开。
(四)提高群众关切回应实效。持续推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为民服务办实事由“办不办”向“好不好”转变,广泛了解群众所思、所愿,及时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扎实高效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大群众关切回应服务结果公开力度,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回应、解疑释惑。各单位回应群众关切情况要及时通过网上诉求平台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引导群众理解支持政府工作。
(五)做好舆情风险防范化解。加强对政策发布及施行情况的舆情监测,提前做好应对预案。针对涉及本单位的重要政务舆情,加强风险研判,妥善应对处置。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强化舆论阵地意识,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防止出现次生舆论。严格落实政务舆情回应主体责任,依规依法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有效防范舆情风险。
三、规范基层政务公开工作
(一)切实做好先行县的示范成果运用。我市作为全省深化政务公开促进基层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第一批先行县,要围绕深化政务公开促进政府治理能力提升,进一步巩固先行县成果,加快推进 “互联网+政务公开+基层治理”工作,为基层政务公开工作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经验做法。
(二)严格落实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对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54号)要求,按照国家有关部委印发的基层政务公开标准指引,充分结合区域和领域特点,于7月底前优化更新我市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杜绝事项目录与公开内容“两张皮”的问题。指导各单位要优化政府信息管理、信息发布、解读回应、依申请公开、公众参与等工作流程,并建立完善相关制度。
四、加强平台和载体建设
(一)推进政府网站信息化。政府门户网站要参照省政府门户网站数字政府“四个一网”(一网通办、一网监管、一网公开、一网协同)布局,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整合内容相似的栏目、频道、专题建设本地“数字政府”专区。持续推进集约化建设,探索数字化政策发布,大力推动政府网站数据资源汇聚融合,建设分类分级、集中统一、共享共用、动态更新的政策文件库。加快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2023年底前完成网站改版。
(二)完善新媒体运维机制。全面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完善机制加强全省政府系统政务新媒体管理的通知》(川办函〔2022〕89 号)要求,持续实行政务新媒体分级备案,严格落实管办责任和底数管理,完善政务新媒体矩阵。加强内容建设和保障,提高信息原创比例,加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等权威信息转载力度,积极发挥政务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做好重大政策解读推广工作。
五、强化工作监督保障
(一)加强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严格执行公开前审查程序,建立健全公开与保密审查工作机制,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工作的首要位置,严把政治关、法律关、政策关、保密关、文字关,进一步加强内容审核,严守内容安全底线。要把政务公开中的保密审查工作纳入保密监管,开展专项检查,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秘密安全的政治责任,有效防范化解政府信息公开泄密风险。
(二)健全工作协调保障机制。各单位要对照本要点提出的重点任务,推动政务公开和业务工作统筹考虑、统一布局、同步推进,并将落实情况纳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要切实发挥政务公开领导小组作用,协调解决政务公开工作中疑难问题,统筹推进新时代政务公开工作,督促指导公开主体做好人员、技术、设备、经费等保障,确保政务公开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加强业务培训、调查研究工作。切实抓好业务培训,适时开展政务公开、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运维、依申请公开办理等专题培训。各单位要配齐配强专业队伍,抓好人员梯队建设,保障政务公开队伍稳定,人员发生变动要及时向市政府办公室备案。同时围绕基层政务公开、政府网站及政务新媒体等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业务指导,帮助解决困难,积极推动各单位政务公开水平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