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适老版
长者专区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智能问答
旧版

长者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文件 / 部门、镇街文件 / 正文

绵竹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绵竹市2025年3月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报告》的通知

索  引  号:510683-2025-004775 文  号:竹防减救办〔2025〕1号 发布时间:2025-03-05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应急局 关  键  词: 浏览次数:
相关附件:

【字体: 分享: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有关成员单位:

近日,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市气象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和市应急局五个部门对我市20253月份自然灾害风险趋势进行了会商研判,提出了防范措施及工作建议,形成了《绵竹市20253月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报告》。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提早谋划、认真部署,切实做好防范应对工作。

 

 

绵竹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

202535

 绵竹市20253月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

分析报告

 

综合研判认为,20253月份全市发生水旱灾害风险低、地质灾害风险一般、农业病虫害风险中等至中等偏重、森林火灾风险低。

一、趋势分析

(一)气象灾害。预计3月平均气温略偏高,降水量偏多平均气温为12.5℃左右,月总降水量为2028毫米。月内主要降水天气过程:26日间断小雨,部分中雨,日平均气温累计下降5℃左右;8日小雨或零星小雨,气温略有下降;1213日小雨,局部中雨,气温有所下降;19日前后小雨,气温略有下降;2224日小到中雨,气温有所下降;28日前后小雨,局部中雨。      

(二)水旱灾害。预计3月我市境内主要河流及中小河流水势总体平稳,河流水位变幅在1.0m以下,均不超警;根据德阳市水文局预测绵远河最大流量518m³/S,石亭江最大流量1020m³/S

(三)地质灾害。进入3月,气温回升,连绵细雨,易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地质灾害风险一般。

(四)森林火灾。根据气象部门预测,3月全市平均气温略偏高,降水量偏多。随着气温转暖,户外观花赏叶、踏青旅游、野外露营等活动递增,农事用火、祭祀用火和民俗用火行为增多,再加上历年来林地枯枝落叶等可燃物累积等因素,森林火险趋势等级预计将上升,综合以上分析,预计3月全市森林火险等级为1级,部分持续晴好时段可达2级,林区发生人为火灾因素较多,森林防灭火工作形势仍然严峻。

(五)农作物病虫害。预计3月小春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为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34)级〕。其中:小麦条锈病中等发生(3级),小麦白粉病中等发生(3级),麦类蚜虫中等偏重发生(4级),油菜蚜虫中等偏重发生(4级),油菜菌核病中等偏重发生(4级),油菜霜霉病中等发生(3级)。

二、防范措施及工作建议  

(一)气象灾害方面。一是春季冷空气较为活跃,气温多波动变化,请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时增减衣物;二是春季城镇、森林火险气象等级相对较高,需加强防火工作;三是近期田间温湿条件非常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发展,需加强小春作物的田间管理和病虫害的监测防治工作,做好大春作物的播栽,抓住降雨过程做好蓄水。

(二)水旱灾害方面。一是目前处于枯水季,仍需注意水利工程调度及上游来水造成的水位波动影响,加强河道施工安全管理,科学保水蓄水;二是各镇(街道)要及时开展隐患排查,并做好隐患分类及修复工作。

(三)地质灾害方面。一是加强排查威胁群众聚居点、道路沿线、矿山企业及山区在建工程的驻地和工区等人口密集区域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陡边坡、靠山临崖、沟口等易发灾地段,摸清地质灾害隐患底数;二是分层次、多形式、大范围对辖区内的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开展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宣传、避险演练工作;三是不折不扣执行防灾避险机制,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坚决做到三个避让三个紧急撤离刚性要求,做到早转、快转、尽转、多转,并做好撤离人员的管控工作。

(四)森林火灾方面。一是强化源头管理,发挥好林区卡点、检查站第一道防线作用,切实守住山、看住人、管住火;二是持续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建立隐患台账及责任清单,实行销号整治加强对景区游山道、寺庙、公墓、坟地、居民点等周边林下可燃物清理,消除森林火灾隐患;三是强化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多形式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森林防火意识;四是前置扑火力量,加强应急演练和业务培训,一旦发生火情,科学安全扑救,确保打小、打早、打了

(五)农作物病虫害方面。一是继续组织力量深入田间地头,充分发挥各专业测报点和群测群报点的作用,加大调查范围和调查频次,及时调查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全面掌握小春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态势;二是及时开展测报会商,准确发布病虫情报、防治警报,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三是因地制宜采取生物生态控制、理化诱控、应急防治等综合措施,强化统防统治、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及时控制害虫扩散危害。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