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绵竹市202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财政预算草案提请会议审查,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冲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德阳市委和绵竹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市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财政预算,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有力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全市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重点支出精准保障,财政改革持续深化,财政监管科学有效,较好地推动了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市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2022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实现285000万元,为预算的120%,同比增长16.7%。其中:税收收入238500万元,非税收入46500万元,税收收入占比达到83.7%,收入质量较好。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预计上级补助收入185965万元、上年结转33480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转贷预计收入19122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3323万元、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458万元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预计为577348万元。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预计支出390000万元,完成预算的91.8%,与去年同期持平。收入总量减去当年预计支出390000万元、预计上解上级支出26704万元、预计援助其他地区支出1557万元、预计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18980万元后,全市预计结余资金140107万元。结余资金按规定清理后,预计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5107万元,因项目跨年度实施需要,预计结转下年继续使用35000万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预计超收收入47500万元,全部按规定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年初安排预备费4000万元,预计动支3900万元,剩余100万元按规定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2022年年初预算稳定调节基金79330万元,当年动用53323万元,加上按规定预计补充105107万元,2022年末预算稳定调节基金预计为131114万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2022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实现82961万元(其中土地基金预计收入79032万元),为预算的101.4%,加预计上级补助收入2018万元、上年结转42592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转贷预计收入133423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量预计为260994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预计支出209860万元(其中土地基金预计支出80906万元),完成预算的95.4%。收入总量减去当年预计支出209860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还本预计支出16923万元后,预计年终结余资金34211万元,全部因项目跨年度实施需要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2022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实现1527万元,为预算的100%,减去调入一般公共预算458万元后,可供安排的收入总量预计为1069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预计支出1069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收入总量减去支出后,年终无结余。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2022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实现16022万元,为预算的96.5%,其中:社会保险费收入3600万元、利息收入270万元、财政补贴收入11367万元、转移收入及其他8万元、委托投资收益777万元。加上年滚存结余37975万元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总量预计为53997万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预计支出12314万元,完成预算的106.4%,收入总量减去支出后,预计年终滚存结余41683万元。
5.上级转移支付下达落实情况。2022年,我市预计收到并如数下达上级补助收入185965万元,其中:返还性收入12751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151455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21759万元。预计实现支出130965万元,预计结转下年35000万元。
(二)2022年债务情况
2021年底全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17285万元(其中:一般债务为148693万元、专项债务为268592万元)。2022年已成功发行债券152545万元,偿还到期政府债券37903万元(其中:使用再融资债券30703万元、财政预算安排资金7200万元)后,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531927万元(其中:一般债务为148835万元、专项债务为383092万元),比2021年底增加114642万元,严格控制在2022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556010万元内,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2022年新增债券资金121842万元,主要用于我市教育、卫生、农业、城市停车场、老旧小区改造、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水库安全运行等项目建设。
以上2022年全市预算执行情况,请予审查批准。
(三)2022年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和重点财政工作情况
2022年,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市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预算决议的要求,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主动接受人大代表监督指导,优化财政收支,强化绩效管理,注重风险防范,增进民生福祉,有效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1.聚焦经济大盘,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2022年全市累计新增退减缓税费8.1亿元,其中落实留抵退税4.7亿元,制造业缓缴税费1.9亿元,新增减税降费1.5亿元。兑现“真金白银”助企纾困,安排9861万元扶持企业用气用电、扩大经营、重点项目投资、输送劳务派遣等;安排1274万元为464户创业者撬动创业担保贷款8315万元;对承租国有房屋的470户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625万元;发放援企稳岗补贴1336万元,惠及1003家企业32156人。强化财政直达资金管理,加快直达资金预算下达和资金拨付,全年下达直达资金72165万元,惠及企业48户、262次,群众619886人次,多措并举稳住了经济基本盘。
2.聚焦财源建设,大力提升财政综合实力。拓展财源渠道,财税部门联动加强收入形势分析研判,强化重点税源动态监控和非税收入征收管理,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和收入质量双双领跑德阳。盘活存量资金资产,深挖资金统筹潜力,按规定盘活财政存量资金5.7亿元,盘活用好闲置国有资产73宗。积极向上争取,抢抓稳增长政策窗口期,提高债券项目资金申报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全年共争取各类财政资金30.8亿元,有效提升财政保障能力。
3.聚焦民生福祉,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按比例压减“三公”经费,其中压减因公出国(境)经费比例50.9%,压减公务接待费比例20%。全力保重点保民生,整合各类财政资金,优先用于助企纾困、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重点支出,全力保障党代会、人代会确定事项资金需求。坚持公共财政民生属性,聚焦解决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民生难题,筹集资金7.1亿元扎实办好省定30件民生实事和绵竹市十大民生实事,2022年全市民生支出预计达25.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6 %以上。
4.聚焦绩效管理,深入推进财政改革。实施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制度+技术”的管理机制,实现对预算管理全流程的动态反映和有效控制。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启动四川省政府采购一体化平台,推动政府采购管理和服务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全面完成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全市上线行政事业单位179个,上线率100%,累计开具财政电子票据576万份,开票金额超100亿元。积极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规模和范围,2022年全市政府购买服务规模达到11360万元,持续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强事前绩效评估,动态实施事中绩效监控,深入开展事后绩效评价,强化绩效目标引领和绩效结果应用,加大绩效信息公开,进一步规范和引导第三方机构参与绩效管理工作。
5.聚焦风险防控,全面加强财政监管。强化财政监督管理,持续做好严肃财经纪律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预决算公开检查等财政监督专项检查。深入开展地方财经秩序“6+4”专项整治行动,切实整改各级巡视巡察、审计检查等发现问题,健全长效机制,推动源头治理。强化债务风险防控,全市政府债务余额严格控制在省政府批准限额内,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有序化解隐性债务存量,打好防范化解财政风险主动仗。
6.聚焦改革发展,做大做优国资国企。全面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国资管理体系。深入开展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回头看工作,顺利完成乡镇不动产遗留问题处置登记试点。加强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全年实现收入9280万元。深化国企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成5家粮食企业公司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资产和社区管理职能移交工作;壮大国有企业资本,为市属国有企业注资7000万元;支持国企助力乡村振兴,结合企业主营业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2022年重点支出政策落实情况
2022年,财政部门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进一步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有力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1.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投入91523万元,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支持打造“2+4+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安排8000万元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建设粮油、生猪、猕猴桃、玫瑰、早熟梨、茶叶六大现代农业园区,助推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支持构建“5+1”特色优势工业体系,安排71858万元支持仓储物流园、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等高新科技园区建设,安排7811万元支持新材料、绿色化工、节能环保等领域重大产业和重点技改项目实施,重点培育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百亿级支柱产业。支持“4+6”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安排6913万元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发展,实施服务业招大引强计划,提供全要素服务保障。
2.支持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投入81946万元,支持稳住“三农”基本盘。安排6303万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财政投入总量和占比双提升。安排3286万元支持2.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安排11588万元落实耕地地力保护和种粮农户补贴政策,保障政策性粮食收购处置,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责任底线。安排2485万元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保险总额达34986万元,推进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不断提升农户应对灾害能力。安排1167万元支持农村综合改革项目建设,扶持8个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安排2742万元开展5公里河道治理和22.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安排470万元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安排4748万元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新改建城镇及景区景点公厕22处,支持27个村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建设。安排2161万元抓好防汛排危和应急除险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善惠民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涉农资金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
3.支持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投入24804万元,支持打赢打好“大气、土壤、水”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安排1422万元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安排1325万元开展绵远河沿线等重点区域土壤环境调查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建设,增强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安排9959万元加强水污染防治和城乡居民生活污水治理,支持开展入河排污口清查整改、水质监测,县域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安排9447万元开展水源地保护和饮用水水源地标准化建设,加强横断山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居民饮水安全。安排788万元支持城乡垃圾一体化试点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4.支持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投入58479万元,持续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严格落实财政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目标任务。安排4354万元支持玉马幼儿园、职中实训基地、健康教室护眼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更新,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安排资金18469万元落实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提升教育薄弱环节能力,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安排1096万元,继续支持与川师大合作办学,开启校联体建设新模式。
5.支持社会保障水平提升。投入59046万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切实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水平,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580元提高到610元。完善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低保、城市特困、农村特困及残疾人重度护理补贴标准,安排6860万元保障21349名低保、特困、孤儿、流浪乞讨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支持建立儿童关爱保护基金。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为社会救助和保障人员发放价格临时补贴210万元。为各类重点优抚对象24372名发放补助金3547万元。安排3335万元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政策,重点支持就业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创业。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和脱贫人口就业2464人,发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2100万元。
6.支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投入41651万元,支持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支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对基层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补偿政策,保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效实施。推动乡村医生退出保障工作顺利开展。支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74元提高至79元。安排资金为全市1300名新生儿开展遗传代谢筛查和听力筛查,免费为全市符合条件的中孕期母血清血开展产前筛查,将全市适龄农村妇女纳入“两癌”筛查范围。支持疾控中心业务大楼、中医院住院和门诊综合楼、精神病医院严重障碍患者康复中心以及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机构综合能力提升。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扶助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城乡医疗救助政策,提高困难群众医疗保障水平。
7.支持文化旅游繁荣发展。投入12533万元支持文旅名片打造。安排3989万元成功创建第四批“天府旅游名县”、支持第六届文明城市创建,进一步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安排747万元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安排2788万元支持清平童话小镇、川西关口、茶仙谷等项目建设,助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继续支持中国玫瑰谷、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府冰雪小镇等一批文旅重大项目,进一步提升文旅品牌知名度。
8.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80717万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后劲。安排9466万元支持成都“三绕”连接线、成兰铁路客运枢纽绵竹站等对外交通建设,安排2892万元支持产业园区外部通道改建扩建,安排6501万元支持G545、S107等国省干线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安排785万元开展道路排危除险和农村公路修缮,绵茂公路建成具备通车条件。
安排22100万元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持实施代家巷、二幼巷、东汽厂等5个片区456户城市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对440个老旧小区开展改造摸底和统筹规划,支持仁泽片区、天河片区、南轩片区、瑞祥片区及迎祥片区156个小区基础配套设施改造项目开工建设,迎祥路北段24号、水电新村等97个小区5731户的房屋主体改造工作全面完成。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加固。安排2230万元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安排11500万元支持供排水一体化项目继续实施。
9.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经费。投入23609万元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工作高效开展。特别是“11.13”突发疫情以来,财政部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分析研判、科学测算、紧急筹集资金17334万元保障疫情防控和生活物资经费落实到位、资金拨付到位、监督管理到位。采取“先预拨、后清算”方式,全面开通“绿色通道”,确保应急专项资金拨付畅通无阻。落实中、省关于疫情防控工作实行紧急采购政策,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资金落实到位,应急程序高效运转,为全市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及时提供坚强保障。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重点方面的财政投入统计,部分项目存在归类口径交叉。
2022年全市财政平稳运行,得益于市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得益于人大监督指导、政协关心支持,得益于各部门和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共同努力。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基础不稳固,刚性增支因素较多、支出压力大;一些领域资金的支出进度较慢或绩效结果不佳;政府债务管理和风险防控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听取各位代表的意见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23年预算草案
(一)2023年财政收支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反复、高温限电等多重减收因素冲击,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应对,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有力促进了我市经济提振复苏。但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基础仍不牢固,疫情滞后影响仍将持续,财政运行还将面临新的挑战。
财政收入方面:税收收入增幅预期放缓,非税收入增长潜力有限,国家层面减税降费政策尚未明确,收入形势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加之一次性收入、风口行业收入抬高了当年收入基数,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财政收入保持高位增长将面临巨大挑战。
财政支出方面:在全力保障“三保”支出以外,疫情防控必要支出需要优先安排,乡村振兴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科技创新驱动等政策类、重点类支出需求将持续增加,加上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将达历史高峰期,财政支出需求持续加大。
综合分析,2023年我市财政收支仍处于紧平衡态势,收支矛盾突出,全市各级需树牢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支出保障序列,严格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在兜牢民生底线的同时,深挖资金潜力,统筹资金资源,努力向上争取,强化资金拼盘,集中财力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二)2023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023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紧紧围绕“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聚焦“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统筹财政资源,优化支出结构,做好重点支出分类保障。继续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控一般性支出,增强重大决策部署财力保障。强化预算审核和绩效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性有效性。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2023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决做到以政领财、以财辅政,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预算管理全过程,切实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及上级党委、政府和绵竹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二是牢固树立科学理财理念,收入预算要实事求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积极财政政策相衔接。三是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促进支出标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融合,强化零基预算理念运用,增强对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发展规划的财力保障。四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坚持量入为出,加强非财政拨款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强化结转结余资金与当年预算安排挂钩机制,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五是突出绩效导向,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理念,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加强绩效结果在完善政策、改进管理和调整预算等方面的充分应用。六是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重大建设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做好应对更加突出的财政收支矛盾以及重大风险的资金筹措工作和政策储备。
(三)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1.一般公共预算。2023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300000万元。加上省对我市的税收返还12751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35809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7711万元、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394万元,上年结转收入35000万元,减去上解支出28653万元、援藏支出1500万元、债务还本支出33138万元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为428374万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拟安排为428374万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202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为87120万元,减去债务还本支出2100万元后,按照以收定支和收支平衡原则,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拟安排为85020万元,主要用于征地拆迁补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债务付息等方面支出。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2023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为1313万元。减去调入一般公共预算资金394万元后,可供安排的收入总量为919万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拟安排为919万元,主要用于国有企业资本金注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从2023年起,社保基金由德阳市统筹管理,我市不再编制社保基金预算。
4.一般公共预算主要支出安排情况
(1)支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方面。安排资金48065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1.2%。重点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障粮食和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创建,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上农业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安排资金19545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4.6%。重点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和污水治理,推进生态清洁流域建设,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支持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城镇污水管网改造及处理运行,开展城乡环境和重点区域综合整治。
(3)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安排资金47962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1.2%。支持教育薄弱环节能力提升,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教育事业提质增效;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全面落实教育助学政策,保障困难学生就学;保障教师工资待遇。
(4)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方面。安排资金32169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重点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待遇,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落实城乡低保补助、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等民生政策,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推动加强城乡基层治理,继续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
(5)强化卫生健康保障方面。安排资金22488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2%。重点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巩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成果,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切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积极支持开展计划生育服务。支持加快推进区域医疗次中心建设。
(6)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及科技发展方面。安排资金16036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7%。重点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食品饮料、绿色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创新发展,盛泉钢铁达产满产开启百亿钢铁产业篇章,绵竹白酒品牌做优做大做响。持续兑现招商引资承诺,积极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全市产业发展动能转换。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安排资金93585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1.8%。持续加大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和前期投入,落实镇村规划试点编制等工作。重点保障城乡交通路网、农田水利、公共服务、住房保障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危旧房棚户区改造,改善群众住房条件;支持城市品质更新和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安排预备费5000万元。主要用于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预见的开支。
5.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情况。2023年,我市一般公共预算上级补助收入预计48560万元,其中:返还性收入12751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35809万元。
返还性收入中,增值税税收返还收入7386万元、消费税税收返还收入2545万元、增值税“五五分享”税收返还收入-8734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13671万元、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税收返还收入900万元、其他税收返还收入-3017万元。
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中,财力性转移支付35809万元,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收入20036万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收入3359万元、结算补助收入300万元、固定数额补助收入12114万元。
三、2023年财政工作
2023年,财政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刻领会把握“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的总体要求,积极增加可统筹的财力、扎实挖掘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不断增强防控风险的能力,推动财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和保障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一)着力“增收”,不断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一是加强财政收入预期管理。加强对财政运行的监测分析,推动财政政策与产业、投资、消费等政策协同发力,稳住经济大盘;结合年度目标,把握序时进度,加强与税务部门工作联动研判,挖掘税源潜力,着力涵养财源,制定收入预期计划,确保卡好位,完成目标任务。二是积极向上争取。坚持全市一盘棋,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增强托底保障能力。抓住政策窗口期,加强部门联动,细化争资内容,科学下达争资任务,弥补重大项目资金缺口。三是强化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科学谋划预算项目和专项债券项目,精准匹配财政资金,建立产业引导基金,对标政策、优化投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投资建设,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
(二)着力“节支”,确保财政平稳持续运行。一是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深度挖掘内部潜力,进一步压缩非刚性、非重点支出和一般性支出,从严从紧管好财政支出。二是强化资金统筹。坚持系统思维,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对跨部门、用途相近、使用低效的专项资金加大整合力度,避免资金使用“碎片化”“低效化”,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三是优化财政评审。加强评审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优化财政评审流程,积极创新评审方式,运用专业技术手段核减项目不合理支出,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三)着力“提质”,持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一是推进预算改革。通过“预算一体化”平台建设,开展全链条财政预算业务管理,对财政资金分配、拨付、使用、核算等实施全流程监管,确保财政资金从下达源头到使用末端“有源可溯、有迹可查”。二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在重点项目绩效评价的基础上提质扩面,建立财政审计协同联动机制,增强绩效结果对预算安排的约束作用,推动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深度融合。三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按照中、省、市相关要求,不断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大力整合优化国有资源,推动国有企业市场化战略重组,防范债务违约、融资违规、资金断链风险,提升国有企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着力“增效”,促进财政资源有效配置。一是盘活存量资金。从严管理财政结余结转资金,将支出进度滞后部分调整用于保障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点支出。加大存量资金与新增预算、结转资金与年度预算的统筹力度,加快建立中长期预算平衡机制,健全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二是加大闲置资产盘活力度。探索经营性资产管理新模式,保障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三是优化支出结构。紧扣“六稳”、“六保”要求,集中可用财力,重点保障惠及民生的各项支出和全市重点项目支出。
(五)着力“风控”,防范化解财政运行风险。一是加强财政资金监管。提高财政监督的针对性和精准度,从由“事后监督”向“实时、持续性监督”转变,从“监督为主”向“监督与服务双轮驱动”转变。二是持续防控债务风险。用好国家相关政策,全力做好债务化解管控工作,规范地方政府债务举借行为,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三是确保财政运行安全有序。密切跟踪监测财政收支运行、库款保障等情况,加强库款动态管理和差异化调度,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六)着力“法治”,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一是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全面贯彻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有关规定,认真落实法定事项报告,积极主动回应人大代表关切,认真办理代表建议意见,更好服务人大代表依法履职。二是严肃财经纪律。扎实开展巡察、审计反馈问题的整改,加强机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三是完善规章制度。继续加强投资评审、国有资产、财政票据、会计核算、内部控制、财政信息化等基础工作,确保财政资金始终置于有效监管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