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一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工业强市、文旅名城、美丽家园”为统领,以“六大攻坚、六大会战”为抓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践行转型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毫不动摇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实现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一、综 合
2017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0.7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9.2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3.5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8.0亿元,增长10.4%,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1.2:51.2:37.6。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7034元,比上年增长7.7%。按2017年12月31日汇率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折合8766美元。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保持重要支撑地位。2017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77.7亿元,比上年增长8.2%,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68.2%。
二、农 业
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50.9亿元,同比增长3.9%。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增加值为30.9亿元,可比价增长4.1%。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28.4万吨,同比增长1.0%,是近五年第一高产年。其中,小春粮食产量7.3万吨,同比增长3.3%;大春粮食产量21.1万吨,同比增长0.2%。蔬菜产量达到35.5万吨,同比增长3.5%。水果产量2.2万吨,同比增长1.5%;茶叶产量354吨,同比增长1.1 %。全年生猪出栏50.7万头,同比下降5.0%;肉类总产量4.6万吨,同比下降3.3%,其中猪肉产量3.6万吨,同比下降3.8%。
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稳定推进。截止2017年末,绵竹有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规模户达352余户;年出栏1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达199户;年出栏2000只以上肉鸡养殖户206户。
附表一:绵竹市主要农产品产量表
产品名称 |
单位 |
2017年 |
同比±% |
粮食产量 |
万吨 |
28.4 |
1.0 |
油菜籽 |
万吨 |
1.1 |
-4.4 |
蔬菜 |
万吨 |
35.5 |
3.5 |
园林水果 |
万吨 |
2.2 |
1.5 |
肉类 |
万吨 |
4.6 |
-3.3 |
年末生猪出栏 |
万头 |
50.7 |
-5.0 |
水产品 |
万吨 |
0.7 |
5.7 |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7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28.8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7家(不含东汽,下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4.0亿元,增长15.0%;受去年龙蟒集团拆分钛业,利润、利税同期数较高影响,全市规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1亿元,同比下降29.3%;利税总额 80.8亿元,同比下降17.4%。从行业看:食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4.2亿元,同比增长3.6%;实现利润总额18.1亿元,同比增长35.6%。磷钛化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7.7亿元,同比增长17.3%;实现利润总额24.6亿元,同比下降52.3%。机械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1亿元,同比增长24.3%;实现利润总额2.7亿元,同比增长30.4%。建材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22.0%;实现利润总额1.1亿元,同比增长43.5 %。
2017年全市共有建筑企业23家,报建筑工程项目37个,建筑总面积74万平方米,节能建筑面积55.8万平方米,节能建筑比例为75%,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5亿元,同比增长16.5%,实现增加值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地产
2017年,绵竹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7.5亿元,同比增长16.0%,保持了连续6年不间断增长高位运行。
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9.1亿元,同比增长63.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8.1亿元,同比增长28.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2.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4.2亿元,同比下降0.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0.6%。
2017年,绵竹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21.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4%;商品房销售额为8.0亿元,同比增长10%。受货币化安置政策影响,房地产企业投资信心增强,2017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7亿元,同比增长15.5%。商品房施工面积为70.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0%,其中:新开工面积完成15.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3.5%;商品房竣工面积6.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8.5%。
五、国内贸易
2017年绵竹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2.9亿元,同比增长13.3%,保持供销两旺的市场趋势。
全年城镇实现社消零72.9亿元,同比增长13.0%,占绵竹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0.8%;乡村30.0亿元,同比增长14.2%,占绵竹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9.2%。
分行业看,零售业实现零售总额55.0亿元,同比增长6.4%;批发业实现零售总额30.4亿元,同比增长29.6%;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5.3亿元,同比增长11.6%;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1亿元,同比增长12.8%。
六、对外经济及招商引资
受国际市场大环境影响,2017年对外贸易小幅增长, 外贸进出口总额28.4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出口额28.2亿元,同比增长4.5%。本年度新增进出口备案企业10户,新增出口实绩企业4户,先后组织龙蟒钛业、鑫坤机械、汉兴宏萍等11家企业参加中东涂料展、土耳其农业展、欧洲精细化工展等国内外经贸促进活动共15次。
招商引资方面,全年到位国内市外资金100.1亿元,同比增长4.5%,到位国内省外资金74.3亿元,同比下降4.6%。截止2017年底,山东药玻、思特瑞锂业、优源新能源等6个亿元以上项目落户绵竹。
七、交通、邮电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发展良好。2017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为1499.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公里,一级公路75.968公里,二级公路92.161公里,三级公路188.965公里,四级公路1075.779公里,等外路32.499公里。全市共有营业性车辆3150辆,其中:客运减少运营车辆89辆,现共有客运车辆190辆(不含出租车150辆);货运淘汰了230辆,现共有货运车辆共计2960辆。
邮电通信持续发展。2017年全市电信行业营业收入31113万元,固定电话用户85121户,移动电话用户(含电信、移动、联通)共515388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203818户。
全域旅游全面铺开。2017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实现50.0亿元,同比增长46.3%,接待国内外游客526.4万人次,同比增长31.0%。全市拥有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28个,星级饭店1个,星级饭店客房总数139间,床位数215张。先后成功举办2017中国自行车联赛四川绵竹站“玫瑰谷杯”比赛、全国篮球青年男子锦标赛、“花海漫漫·乐游绵竹”绵竹定向赛、“两汉三国·秦蜀古道”定向运动等体育赛事,顺利召开大九寨环线旅游黄金走廊区域联盟会议,并在绵竹中国玫瑰谷设立永久性活动会址。2017年荣获“四川省旅游强县”,九龙-麓棠山成功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剑南老街成功创建为国家级3A景区,土门镇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特色乡镇,九龙清泉村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精品村寨,年画村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中国玫瑰谷”玫瑰鲜花饼荣获四川省第二届生态旅游博览会金奖。
八、财政和金融
201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52.7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1.4亿元,同比增长25.5%。税收收入完成12.6亿元,同比增长18.0%;全市财政总支出完成33.1亿元,同比下降2.7%。其中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8.0亿元,同比下降3.1%。
金融呈现稳健持续增加态势。201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09.2亿元,比年初增加16.0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住户存款182.9亿元,比年初增加11.8亿元,同比增长6.9%。贷款余额124.1亿元,比年初增加5.5亿元,同比增长4.7 %。城乡居民人均住户存款余额达到4.0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良好,义务教育均衡成果凸显,基础教育得到有效巩固。2017年,全市共有小学校24所(不含教学点6个),普通中学校13所(普通初中7所,普通高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通高等学校1所,幼儿园41所(其中私立幼儿园15所)。普通小学在校生数18986人,毕业生数2739人,教职工人数1353人(不含九年一贯制学校),专任教师1391人(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分专任教师);普通中学在校生数12860人(其中,普通初中7692人,普通高中5168人),毕业生数4311人(其中:普通初中2460人,普通高中1851人),普通中学教职工合计数1672人(含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职工数),其中,专任教师1115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1535人,毕业生数481人,教职工数103人,其中专任教师89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82人,专职教师11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19579人,毕业生数4846人,专任教师41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数11405人。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扎实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平台清单落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截止2017年底全市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德阳市科技型企业36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家、德阳市重点实验室1家;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德阳市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家1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德阳市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德阳市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年度专利申请118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622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513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49件;当年专利授权26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8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92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59件。
十、文化、卫生及市政建设
文化、体育、广电、审批、新闻出版等服务空间不断拓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施城市15分钟健身圈工程、农村农民健身工程;完成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建设;体育中心实现全年免费、低收费开放;建设幸福美丽乡村文化院坝10处,超额完成1024户未通电视贫困户看电视的问题。全市151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全年承办了活动及赛事共36次;全年针对贫困村开展广场舞等方面的体育骨干培训,共计20余人;依法办理文化市场、新闻出版行政审批(设立、变更、年检)219件。召开全市专题版权登记培训会,全年完成作品版权登记500件。全年完成公益电影放映任务共计1812场,观众人数达12万人次。全年共组织下基层、进企业、进校园演出80场,在绵竹市每一个贫困村开展惠民演出4场(含戏剧2场),观众8万余人次。市博物馆接待参观群众9万余人;诸葛双忠祠接待旅游参观0.5万余人次,关帝庙接待旅游参观3万余人次,年画博物馆接待参观群众4.8万余人次。
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全市常住居民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96.5%,动态管理率达84.4%。
卫生基础设备设施全面改善。2017年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52个,其中医院17个,社区服务中心(站)4个,卫生院25个,村卫生室15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1个,其他卫生机构1个。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数3316张,比上年增加323张。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3120人,同比增长9%,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74人。全市每千人拥有床位6.5张。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持续改善。2017年,实施城市景观提升项目98个,完成春溢路等道路改造工程30个,改造市人民医院职工宿舍、代家巷棚户区746户,城东(第四)幼儿园建成招生,城东新区中小学校等4个项目完成方案设计,中心广场改扩建、滨河路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实施了马尾河东大桥至明珠桥河岸改造项目建设,总投资约360万元,新建生态休闲广场8个,在弘扬广场和新天地广场打造美食街,城区餐饮单位油烟净化装置安装率达100%。截止2017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513.85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6.7%。全市人均绿地达12.25平方米;完成城东新区LED节能灯改造3480盏,确保城市亮灯率达100%。
十一、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2017年,我市空气质量与同期相比,优良天数增加,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5天,优良天数增加20.1%,优良率为75.3%,同比上升12.7%;AQI指数为71,首要污染物PM10,全年空气质量级别为良。2017年绵远河隆兴(红岩寺)断面、马射交汇处和新市开发区总排口3个点位地表水Ⅲ水质标准达标率分别为54.5%、36.4%和36.4%。 2017年区域环境噪声值为57.2分贝。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国、省控重点污染源达标排放率100%。
单位GDP能耗本年度下降9.5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4.1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20.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其中工业用电量1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9%。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申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项目7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34个、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12个,耕地土壤治理与修复示范项目持续推进。2017年我市污染物二氧化硫减排141.07吨,氮氧化物减排0.92吨。
加强生态保护力度,开展了新市镇生态园区创建工作、“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及环保“亮剑行动”,对辖区内342家“散乱污”企业开展了专项整治,关停取缔35家,停产整治281家(其中实施强制断电113家),规范整顿26家。完成94家排污单位双随机“派发”任务;对建设项目开展监管70次;全年下达现场整改意见书250份,关闭“散、乱、污”企业29家,停产整治企业50家。开展清理违法违规建设项目335家,其中纳入临时备案134家,补评190家,关闭11家,清理整顿工作完成率达到90.4%。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7年全市户籍人口501084人,其中男性人口249363人,女性人口251721人,性别比为1:1.009。本年出生人口4510人,死亡人口6743人。年末总户数252504户。全市年末常住人口45.74万人,城镇化率49.52%,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07元,增长9.2%,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2437元,比上年增长8.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159元,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55元,比上年增长9.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279元,增长7.5%。
2017年全市新增就业542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557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32人。
2017年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6743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94990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80081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74749人。参加职工失业保险人数40521人,全年为2165人发放失业保险金1216.44万元。参加职工工伤保险人数44819人;参加职工生育保险人数55065人。
2017年全市共纳入城乡低保23132户,31862人,共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7667.95万元,其中:城市低保7741户,11219人,共计支出城市低保资金3681.96万元;农村低保15391户,20643人,共计支出农村低保资金3985.99万元。全年共计实施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26254人次,共计支出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300余万元,其中:资助城乡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5581人,支出资金562.66万元,参保参合率达到100%。实施住院救助673人次,支出资金202.1万元。救助地震孤儿6名,发放救助金3.96万元。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绵竹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专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进出口额来自市商务局;引进市外资金等招商数据来自市招商局;公路总里程、客货运周转量等交通数据来自市交通局;邮电总收入、移动电话用户等通信数据通过邮政、电信、移动、联通等单位报表综合;城市功能数据来自城管局;旅游数据来自市旅游局;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贷款余额等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绵竹市支行;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市经科局;文化数据、体育数据来自市文广体电影电视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局;就业、失业人数及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社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等社会救济数据来自市民政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环保局;城乡居民收支来自国家统计局绵竹调查队;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
2018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