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适老版
长者专区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智能问答
旧版

长者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内容 / 统计信息 / 统计公报 / 正文

绵竹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索  引  号:510683-2020-010922 文  号: 发布时间:2016-04-07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关  键  词: 浏览次数:
相关附件:

【字体: 分享:

  2015年是十二五计划的收官之年,面对曲折前进的经济大形势,全市人民在绵竹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四个绵竹建设,负重前行,克难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   合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4亿元,比上年增长8.2%(按可比价计算)。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9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35.8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52.7亿元,增长9.2%。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2.5:63.0:24.5。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7533元,比上年增长8.7%。按2015年12月31日汇率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折合7322美元。
  非公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保持重要支撑地位。2015年,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44.1亿元,比上年增长8.7%,非公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 66.9%。
  二、农   业
  2015年,全市实有耕地面积26800公顷,比上年减少17公顷,下降了0.06%。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1672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4215公顷,同比减少161公顷,下降0.36%。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8.11万吨,增加78吨,增长2.89%。其中:大春粮食总产量21.04万吨,减少4300吨,下降2.09%,小春粮食总产量7.07万吨,增加3600吨,增长5.37%。油料、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各有增减,其中:油料播种面积为5572公顷,下降4.80%,总产量为13783万吨,下降2.79%;水果产量为2.1万吨,增长4.78%;水产品产量为0.68万吨,增长4.61%;蔬菜总产量为33.69万吨,增加了20139吨,增长了6.36%。出栏肉猪55.56万头,减少1.37万头,下降2.41%。猪牛羊肉产量4.92万吨,减少800吨,下降1.6%,小家禽蓄出栏636.13万只,增加了16.52万只,增长2.67%。
  农业基础不断完善,在全省率先完成“十二五农村饮水工程,全面完成小农水建设任务,新建高标准农田3.2万亩,建成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实验室。产业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现代林业、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通过验收,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新增粮经、林经复合基地21万亩,农机化综合水平达77.4%;华胜农业、富王粮油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快建设,德康生猪代养模式快速发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9家,专业合作组织达到843家,新增家庭农场20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5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31.8亿元,增长8.7%,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4家(不含东汽,下同),新增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3.7亿元,增长7.8%;实现利润22.7亿元,同比增长12.5%;实现利税46.1亿元,同比增长10.8%。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强,安排产业发展奖励补助资金3000万元,设立1000万元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风险保证金、6620万元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帮助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支持企业发展壮大。产业转型进一步加快,食品饮料业实现逆势上行,产值增长13.2%;天仟重工、鑫坤机械等企业进入军工特许行业;深化与中国化工学会合作,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28个项目签约实施;东科新材料盾构机刀具、美大康华康三期、融和玻璃艺术品、凤凰酒业等项目加快推进。发展平台进一步拓展,德阿产业园被列入川浙合作项目,江苏工业园、西部线缆城等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各园区投产工业企业达到90家。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完成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 %。年末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4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3%。全市纳入统计的资质房地产企业12家,其中有项目的企业共有11家,共13个项目。
  四、固 定 资 产 投 资
  2015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2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1.4%。投资增速达10%,保持了连续4年不间断增长高位运行,仅比2009年灾后重建峰值172.5亿元少12.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完成投资148.8亿元,同比增长15.2%;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6亿元,同比下降46.8%;工业投资80.8亿元,同比增长9.6%;完成农户5.8亿元。全年新开工项目251个,竣工项目260个。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4.43亿元,同比增长157.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77%,;第二产业完成81.45亿元,同比增长8.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84%;第三产业完成74.32亿元,同比增长10.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6.39%。
  五、国内贸易
  2015年,绵竹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72亿元,同比增长13.4%。按照行业分,其中批发业8.03亿元,同比增长18.4%,零售业48.36亿元,同比增长17.3%,住宿业1.47亿元,同比增长4%,餐饮业21.86亿元,同比增长4.5%。
  城镇现实社消零58.18亿元,同比增长13.5%,占绵竹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2.98%,城镇市场是绵竹市消费品市场的主体,带动着全市消费增长。乡村21.54亿元,同比增长12.9%,占绵竹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7.02%。
  从消费商品种类上看,大部分仍保持平稳增长。在统计的16个大类商品中,有9个大类的商品同比增速在20%以上,其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32.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0.5%,化妆品类增长62.5%,金银珠宝类增长155.5%,家具类增长22.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5.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8.5%,汽车类增长30%,其他类增长44.8%。
  六、对外经济
  2015年我市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6.3亿美元,增长5.8%。其中:出口额61581万美元,增长7.9%。全年实际到位外资2200万美元,与去年持平。期间,市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外经贸工作,组织13家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12次,如剑南春进出口贸易公司、荣宏化工等5家企业参加了广州117届广交会;新海进出口公司参加了意大利、加拿大SIAL国际食品展;天仟重工等3家企业参加了2015年英国国际工业分包展览会;鑫坤机械参加了美国拉斯维加斯汽配展、法兰克福(上海)国际汽车零部件及售后服务展览会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企业积极寻找发展空间和合作伙伴,同时大力宣传企业,提高了知名度和竞争力,培育新的外贸出口增长点。
  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全年到位国内市外资金96亿元,同比增长2.3%,到位国内省外资金85亿元,同比增长7.9%。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加速推进与成都经济区、阿坝藏区的交流合作,扎实开展对口支援芦山县、阿坝县和若尔盖县工作,成功举办“成都企业绵竹行和绵竹企业走进深圳等活动,积极探索多领域合作途径。出台招商引资中介奖励办法,坚持引项目与引资本并重,突出区域招商、小分队招商,组织企业参加省内外投促活动38次,光大国际、致远锂业、伟云铝业等9个亿元以上项目落户绵竹。
  七、交通、邮电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发展良好。2015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为1498.983公里,其中:一级公路76.876公里,二级公路124.864公里,三级公路188.965公里,四级公路1075.779公里,等外路32.499公里。全市共有营业性车辆4267辆,其中:客车408(含出租车150辆),货车3859辆。全年营业性客运量1109万人,营业性旅客周转量23081万人公里;全年营业性货运量2346万吨,营运性货运周转量67468万吨公里。交通网络日益完善。重点工程加快推进,绵茂公路实现汉旺至清平段应急通车、篮家岩隧道开工建设,成兰铁路绵竹段主体工程完成63%,成青路大中修工程全面完工,成都三绕及绵竹连接线工程即将开工。城乡路网加快完善,齐观路、兴汉路、新寿路、玫瑰大道等道路工程已经完工,汉旺绵远河大桥、兴隆绵远河大桥、观鱼大桥恢复通车;射水河南岸道路、成青路改扩建等项目启动前期工作。

  邮电通信持续发展。2015年全市邮电业主营业务收入2.7亿元,有固定电话61734户,移动电话用户(含电信、移动、联通)共483945户。全市每百人拥有电话120部。全年宽带上网用户达到108990户。
  继续壮大旅游产业,201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25.92亿元,比上年增长35%。接待国内外游客320万人次,增长21.31%。全市拥有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28个(包括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风景名胜区、市县文保单位等),星级饭店1个,星级饭店客房总数147间,床位数244。完成年画村、九龙山乡村旅游景区提升规划,玫瑰谷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年画村入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九龙镇荣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形势严峻。201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35.97亿元,比上年增长8.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5.23亿元,比上年下降4.26%;税收收入完成8.2亿元,比上年增长7.06%;全市财政总支出32.52亿元,比上年下降1.87%,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6.69亿元,比上年增长6.28%。严格执行厉行勤俭节约各项规定,全年“三公经费下降18.4%。
  金融呈稳健发展态势。201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247.4亿元,比年初增加20.1亿元,比上年增长8.8 %;其中居民储蓄157亿元,比年初增加13.2亿元,比上年增长9.5%。贷款余额130.9亿元,比年初增加5.5亿元,比上年增长4.4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达到3.46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良好,基础教育得到有效巩固。2015年,全市共有普通中学校13所(普通初中7所,普通高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校30所(其中教学点6所),幼儿园39所(其中私立幼儿园14所)。普通小学在校生数17864人,毕业生数2947人,教职工人数1331人(不含九年一贯制学校),专任教师1364人(含九年一贯制学校);普通中学在校生数13897人(其中,普通初中7994人,普通高中5903人),毕业生数5690人(其中:普通初中3720人,普通高中1970人);普通中学教职工合计数  1255人(不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其中,专任教师1166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2215人,毕业生数833人,教职工数101人,其中专任教师90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74人;专职教师1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数12213人。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2015年我市申报并立项的科技计划项目共23个,其中:省级7个、德阳市级3个,绵竹本级项目13个,到位财政科技专项资金975万元。
  截止2015年底全市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德阳市科技创新型企业22家;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德阳市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家1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德阳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
  十、文化、卫生及市政建设
  全面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全年开展系列文化活动18场,送文化进社区15场,送文化进村38场,送文化进企业3场,送文化进校园4场,送文化下乡71场,春秋戏剧周16场。建成文化院坝71个,成功举办“绵竹市第二届农村文艺调演,承办张栻思想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全国青年男篮决赛等文体活动,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称号。
  体育中心共承办比赛活动20次,体育彩票销售点39家,销售收入达1950万元。
  绵竹市年画馆、文化馆、体育中心、博物馆、21个镇乡综合文化站均已实现免费开放,公共阅报栏51座、农家书屋154个,全市农村实现广播村村响,12.7万户有线电视用户全部实现数字转换,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1个,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836场,观影人数达174290人。完成孝德、汉旺、遵道、九龙4个省级示范文化站的创建和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打造了5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完成了154个村、50个社区移动音箱的配送,实现了镇镇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在年画产业中,有经济实体33家,800余人从事年画产业,年销售产值2134万元。全市新闻出版企业30家,市场经营总资产3.2亿元,就业人员3200余人。
  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医改取得新成效,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常住居民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95.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平稳,今年参合率为99.58%。全年共补偿220.48万人次,全市平均实际住院补偿比69.05%,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80.46%。
  卫生基础设备设施全面改善。2015年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2个,其中医院17个,卫生院2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监督所1个,社区服务站4个,社区服务中心2个。村卫生室214个,诊所及其他82个。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数3078张,比上年增加329张。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2611人,同比增长9%,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18人,比上年少3人。全市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7张。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持续改善。2015年末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493.6公顷,城市人均绿地23.1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5.2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89%。建成路灯智能控制系统,完成马尾河、月亮泉公园、人民公园等改造提升一期工程,启动实施景城一体便民惠民骑游系统,完成白家巷、飞凫路改造等市政工程7个,规范流动摊贩摆摊设点,设置城市公共Wi-Fi热点80余个。加快提升农村面貌,实施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全域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新建聚居点9个;农村集中供水运管机制进一步健全,启动实施城乡供排水一体化项目。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8亿千瓦小时,增长2.7%。
  十一、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市城乡环境得到有效改善。2015年我市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二级标准,流域水环境质量达到规定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值≤55分贝;主要流域水质水质达到Ⅲ类,新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废水排放口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2015年分别削减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133.35吨、13.24吨、539吨,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及2015年节能减排示范市目标任务。国、省控重点污染源企业监测均100%达标排放。十二五期间,四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控制在6675吨、714吨、2947吨、4208吨,较十一五末分别下降3.65%、5.92%、24.40%、8.02% 。单位GDP能耗本年度下降4.71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95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18.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4%,其中工业用电量14.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3%。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项目2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75个、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21个,耕地土壤治理与修复项目纳入国家级试点,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5%。加强生态保护力度,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13个;开展造林绿化,完成义务植树88.6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通过省级园林城市验收。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5年全市户籍人口503546人,本年出生人口3884人,死亡人口4886人。其中男性人口251161人,女性人口252385万人,性别比为1:1.005。年末总户数252054户。全市年末常住人口45.41万人,城镇化率47.04%,比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71元,增长7.9%,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7753元,比上年增长7.7%,人均消费支出17064元,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59元,比上年增长9.6%,人均生活消费支,11256元,增长12.6%。
  全市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27.5万人,同口径比较减少3.4万人。其中:一产业从业人员10.5万人,同比下降6.3%,二产业从业人员10.4万人,同比下降10.3%,三产业从业人员6.6万人,同比下降18.5%。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400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2015年全市有33638人得到政府最低保障救济。其中:城镇居民15729人;农村居民17909人;共计发放最低保障救济金8136.1万元,其中城市5051.8万,农村3084.3万。全市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5%。救助地震孤儿11名,发放救助金28.8万元;全年取消城市低保对象863户,1494人。2015年我市民政资助参合23993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全年城市医疗救助10784人,发放救助金1625万元,农村大病救助1485人,发放救助金421.9万元。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绵竹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进出口额、实际到位外资来自市商务局;引进市外资金等招商数据来自市招商局;公路总里程、客货运周转量等交通数据来自市交通局;邮电总收入、移动电话用户等通信数据通过邮政、电信、移动、联通等单位报表综合;城市功能数据来自城管局;旅游数据来自市旅游局;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贷款余额等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绵竹市支行;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市科技与知识产权局;文化数据、体育数据来自市文体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等社会福利数据来自市民政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环保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