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解决乡村振兴中农村用地困难问题的建议》(第23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建设,积极保障涉农领域项目建设用地,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效益,促进乡村振兴。
一、完善土地管理机制
一是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完成4个镇级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28个村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立足于优化产业用地布局,支持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顺应产业发展规律,为城镇建设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腾挪空间。二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出台《绵竹市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农村土地经营权风险防范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防范土地流转风险,2025年,我市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25.65万亩。三是用好农交所平台。截至2025年7月,德阳农交所绵竹服务中心已挂牌成交农村资源共1836宗,累计交易金额24.25亿元。
二、严格落实法律法规
一是做好普法宣传。在全国“土地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册等方式,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发放资料5000余份。通过村(社区)坝坝会、田间地头宣讲会等形式,结合违规建设厂房、私搭乱建等典型违法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增强群众法治意识。二是建立巡查机制。以行政村为单位划定129个网格,设立551名田长及网格员,构建“县镇村田长+网格员”四级责任体系,实现全市耕地监管全覆盖。镇级田长每月至少巡田1次,村级田长每周1次,网格员每周全覆盖巡查,重点关注撂荒地、违规建设等问题。三是打击违法用地。2024年,通过卫片执法和日常巡查,处置违法图斑8个,涉及耕地5.5亩,复垦土地63亩。
三、创新土地使用方式
一是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计划投入资金3.5亿元,实施15个项目,在九龙镇、孝德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2025年,计划开工实施孝德镇450亩建设用地复垦和九龙镇2800亩非农建设补充耕地项目。二是盘活低效利用土地。实施土地整理、绵竹市农业科技碳循环双创融合示范园等项目,盘活低效利用地3843亩。三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近年来,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整理出新增可耕种面土地,以土地股份合作社方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促进集体经济收入增长。
四、提升土地管理能力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将耕地保护培训纳入年度计划,覆盖全市各级田长,重点宣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政策及卫片执法要求,推动责任落实。今年以来,开展培训3场次,培训280余人次。二是做好科技支撑。推广使用田长制APP和奥维互动地图,定期开展培训,提升巡查能力,两个软件均能显示地块信息,实时记录巡查轨迹、上报问题线索。三是发动群众监督。在重点区域安装耕地保护范围图,鼓励群众拍照举报疑似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形成“全民监督”格局。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强化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保护平衡,通过深化“三权分置”改革、盘活闲置宅基地等创新模式,打破用地瓶颈,激发农民主体活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村民共建的多元协同机制,让土地资源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沃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
绵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