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于松委员:
您提出的《建基地、搭平台 形成化工人才供给长效机制》(第45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以工业强市为根基,在政策支撑、质量基础、产业链条等方面补短扬长、创新举措,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发展的质量强市之路,为绵竹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按照“统招分用”的原则,建立50名高层次人才化工专编“周转池”,2024年在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等地引进11名急需紧缺专业高端人才;持续开展“人社专员进企业”活动。2024年,组织进企业、进园区政策宣讲30余场次,面对面解读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职工岗位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针对省级化工园区发展需求,拟研制出台“化工人才十条”,将人才引育与产业发展挂钩;围绕化工产业需求,充分用好各类补助资金,在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方面,设置电工、焊工、钳工等3个紧缺工种培训项目,鼓励化工企业开展岗位提升培训,对符合政策要求的企业和职工发放培训补贴。二是聚焦产业需求,构建多元化技能培育通道。持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梯度建设。2024年,组织认定工程系列初级职称78人、中级职称37人、副高级职称8人、自然资源系列初级6人,为化工企业提升员工技能保驾护航;创新采用政府“挂单”、百姓“点菜”、企业“定制”、市场“检验”的培训模式,确保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2024年,针对龙佰钛业的实际需求,开展机修钳工新型学徒制培训,覆盖47人,为企业量身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多功能实训平台。正加快新建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绵竹市公共实训基地,建成后将具备化工单元培训与考证、化工安全培训、化工教学实训等核心功能,并开设化工、数控、机械加工、焊工等10余个实训项目,满足本地不同行业、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培训需求;以专业对接产业,探索开展中高职贯通的“企业定制班”,有效确保毕业生留绵比例。
下一步,我市将通过“政—校—企”三方协同,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化工产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助力绵竹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绵竹市公共实训基地预计2025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同时挂牌“现代化工产业学院”,建成后将逐步实现化化工单元培训与考评、化工安全培训、化工教学实训的主要功能,并辐射德阳市罗江区、什邡市、阿坝州茂县等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绵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