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筱委员:
您提出的《聚焦区域协作 促进绵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第18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密集交流,构建立体对接格局”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同城融圈”战略,持续与武侯区在产业协作、资源共享、群团互动、人才共育等领域深化合作,区域协同发展成效显著。2024年,两地对接交流20次,绵竹党政主要领导率队赴武侯区考察交流2次。人才互动交流有效开展,选派1名副县级干部、3名优秀年轻干部及10名村(社区)工作者赴武侯区跟岗锻炼;跨区域就业积极推进,参与举办成德眉资同城化专场招聘会2场,发布“岗位速递”19期;多维度合作平台持续搭建,成功举办了绵竹·武侯餐饮饭店旅游业技能大赛、“WU在绵竹”青年志愿服务、“向上吧,姐妹!”双城双创女性沙龙及绵竹·武侯民营企业家沙龙等多形式交流活动。下一步,我市将加大与武侯区对接力度,两地全年开展对接活动不少于12次;深化文旅共享与合作,加强武侯祠与诸葛双忠祠交流互动,推动两地旅行社共同筹备开发旅游线路1条。
二、关于“聚焦重点,拓展互利合作模式”的建议
我市积极探索飞地经济共享机制,与武侯区签订《飞地经济合作协议》,挂牌成立武侯—绵竹新质产业合作园,签订《武绵协同基金框架协议》,聚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形成“研发总部在武侯、产业基地在绵竹”的产业模式。开展合作以来,绵竹市武侯区双方开展协同招商5次,武侯区向绵竹市推荐溧阳天目新型纳米硅材料生产基地、中国中化有机硅生产基地等5个项目,绵竹西南电工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与四川大学合作共建“能源电气材料与智能装备实验室”、四川倍佳新材料“NC膜”全自动生产线项目2个项目在绵竹市落地。2024年,签约成德合作项目3个,分别为成都科尔威光电(绵竹)六寸晶元制造项目,成都立新环美(绵竹)锂、钾资源技术开发及综合利用项目和成都四川佰腾(绵竹)保护氨基酸及其多肽产业化建设项目。下一步,我市将以武侯—绵竹新质产业合作园为载体,出台武侯—绵竹新质产业合作园区高质量发展方案,组建武侯—绵竹协同发展产业基金,推动两地产业协作共兴。
三、关于“分工合作,加快优化补齐短板”的建议
我市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才瓶颈和服务壁垒,多措并举提升区域协作实效。坚持清单化管理、责任式推进区域协同工作,每年印发重点工作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为完成目标任务打好坚实基础;将“同城融圈战略”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指标,督促激励各单位落实落细同城融圈工作。优化跨区域服务,对标推进“川渝通办”“省内通办”“成德眉资无差别化办理”等政务服务跨区办理,2024年将362个事项全面纳入“川渝通办”窗口和线上服务专区运行,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构建人才强支撑,聚焦化工、白酒支柱产业,引进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急需紧缺专业高端人才,建设115套人才公寓和酒店式公寓;修订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建立达标准入、择优推荐双通道,推出全域免费停车等10余项VIP礼遇,全面提升人才获得感。下一步,我市将锚定年度工作目标,持续推进“天府英才卡·绵竹菁英卡”服务事项完善、政务服务跨区办理等重点工作,逐步提升公共服务同城化服务水平。
绵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