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旧版
网站支持IPv6

长者专区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内容政府工作报告正文
2021年绵竹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索  引  号: 510683-2021-000448
文  号:
发布日期: 2021-03-24
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绵竹市政府
关  键  词:2021 绵竹市 人民政府 政府工作 工作报告
浏览次数:1302
相关附件:

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317日在绵竹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绵竹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 耿垣合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三五”及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绵竹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的五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德阳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市、文旅名城、美丽家园”,全力以赴落实发展第一要务,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较好地完成“十三五”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五年来,我们坚持扩总量、提质量,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220.7亿元增加到354亿元,年均增长7.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获评“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在中国西部百强县排位中,2020年列34位,四年净升10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翻番”。规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约占德阳市三分之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近1000亿元,年均增长6.6%。三次产业占比从12.4:57.4:30.2优化为10.3:52.4:37.3。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40385元和21905元,分别年均增长7.8%和9.1%,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8%以内。政府综合债务处于低位,经济发展健康度位居全省前列。

五年来,我们坚持强基础、增后劲,动能转换显著加快。实施省市重点项目214个,累计完成投资240.3亿元,是“十二五”期间1.5倍。工业转型步伐加快,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总量连续五年位居德阳前列。绵竹经开区转型为省级高新区升格为正县级单位,获评优秀省级开发区;德阿产业园获批省级开发区。以剑南春、龙蟒、鑫坤机械为代表的食品饮料、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加快技改创新,以致远锂业、润格生物为代表的锂电、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德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落户绵竹,培育了粮油、生猪、玫瑰、猕猴桃、早熟梨、茶叶等6个现代农业园区,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获评全省三星级园区,初步形成“一带一心四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服务业加速发展,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入选“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中国玫瑰谷、中国熊猫谷纳入党中央、国务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引入了天府冰雪小镇等一批引爆性文旅项目,建成了“画境绵竹”年画里、九龙里、清平里等一批乡村旅游综合体,2019年接待游客数量首次破千万。

五年来,我们坚持补短板、优环境,城乡面貌显著提升。城乡功能不断完善,省道S216(广济至九龙段)、迎宾大道、月季大道、德阿快速通道、省道S107石亭江大桥、富新绵远河大桥、什地绵远河大桥、星旺大桥相继建成通车,新改建农村公路230公里,改造农村危桥12座,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改造小街小巷225处,完成15条市政道路建设,城区主干道路灯完成升级改造,公共设施覆盖率实现100%,成功入选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城乡环境持续优化,全市垃圾有效处理率达到96%63个行政村具备污水处理能力,城镇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改建农村户厕17991户,整治农村彩钢棚38万平方米,新增绿地78万平方米,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和“四川省园林城市”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100个,年画村、新龙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被《中国环境报》作为正面案例进行宣传报道,初步扭转了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被动局面,2019年空气质量改善程度历史性地跃进全省前10,首次实现“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金正增长。

五年来,我们坚持下深水、斩荆棘,改革活力显著释放。重点改革稳步实施,新组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机构11个,设置酒类产业发展局等特色机构6个,构建起适应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政府机构职能体系;辖区由21个乡镇调整为12个镇(街道);行政村调整为100个,社区调整为53个,村民小组缩减至1014个。扎实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管理总站挂牌成立。“放管服”改革初见成效,176项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划转并实质运行,基本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可网办率达到100%,“最多跑一次”事项覆盖率达100%。农村改革多点突破,累计整合涉农资金6.4亿元,累计规范交易农村集体资产9.8亿元,首创性地建成四川乡村振兴农民大学,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

五年来,我们坚持保基本、办实事,民生福祉显著增进。加大民生支出力度,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投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4亿元,1172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为脱贫攻坚之初的4倍,6个德阳市级贫困村顺利退出,对口帮扶彝区贫困县工作获省级表彰。基本保障逐步健全,养老、医保、失业、工伤综合参保率达到99.5%,构建了三级养老服务体系,解决2280户城镇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社会事业再创佳绩,中考A等率连续六年位居德阳第一,高考本科升学率持续领跑德阳,成功创建“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示范区”,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入选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获评“四川省双拥模范城”,高质量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效。社会安全保障有力,入选全省全面依法治市示范试点县”建成市级综治中心信息化平台,“雪亮工程”实现城乡全覆盖,成功创建首批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

各位代表,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战疫情、保民生、抓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实现了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3.2%、位居德阳第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2.13亿元、保持德阳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态势

过去一年,我们万众一心战“疫情”,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科学构建立体防控格局。第一时间启动联防联控机制,在德阳率先设置检查站卡,率先对武汉返绵人员实行“多对一”精准监测,广泛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医疗卫生机构、学校、企业等严密防控,切实做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和“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在最短时间内“清零”本地确诊病例,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严格落实“1+N”排查机制和“五对一”管控措施,全覆盖开展“登门、敲门关爱行动”,对重点地区来(返)绵人员建立“一图一档一系统”。截至2020年12月31日,累计居家隔离观察5598人旅居酒店集中隔离354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489人,核酸检测11.1万人次

织密常态化疫情防控网。坚决落实“四个彻底”要求,做好境外和重点地区来(返)绵人员“全封闭”“全流程”“全覆盖”健康管理服务,持续做好医疗机构、学校、餐馆酒店、商超等重点场所人员防护、健康监测、清洁消毒,20家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公共卫生科,21家医疗机构完成发热哨点、5家医院完成发热门诊建设,新建7个核酸检测实验室,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建成投用。财政投入7220万元,切实保疫情防控需要。疫情如镜,照出了广大民营企业家的奉献担当,剑南春、龙蟒、仟坤、美大康华康、鼎达等133家企业在危急时刻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共计捐款捐物4547万元。

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在德阳率先启动复工复产工作,出台应对疫情影响促进经济平稳运行“20条”和稳定就业“17条”等政策,组织医疗机构开展上门健康服务,全力支持企业尽快投产达产,全力保障7.9万名农民工健康安全有序返岗,推动了工业生产、项目建设、物流商贸、房地产市场全面恢复,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各类学校有序开学复课,医疗机构恢复正常秩序,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与此同时,我市5名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驰援湖北抗疫前线,用实际行动彰显了绵竹儿女的坚毅、感恩和担当,得到了湖北有关方面高度肯定和普遍赞誉。

过去一年,我们凝心聚力谋发展,产业实力巩固提升

多方施策稳住工业大梁。抓政策扶持,发放工业奖补资金8534万元,发放稳岗补贴4554万元,新增减税降费1.9亿元,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2.2亿元。抓项目推进,大唐国酒(二期)、凤凰酒业酿酒工程和鑫坤机械燃气轮机叶片生产线等项目加快推进,六方钰成高性能电子陶瓷基板元器件项目、鸿基制药自毁型注射器项目完成建设。抓平台建设,组建四川绵竹高发投资有限公司,全年完成1.5亿元融资,增强园区自身造血功能;完成高新区道路、公园绿地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承载力;全年净地动态保障1000亩。抓招商引资,签约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6个,投资总额91.7亿元;在谈项目46个,拟投资总额920.6亿元;向上争取各类财政资金19.3亿元、争取地方债券11.5亿元。抓创新驱动建成10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我市两个项目代表四川进入“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决赛,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

多向发力推动服务业突破。九龙镇新龙村入选国家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绵竹市全域旅游基础设施PPP项目入选四川省2020年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中华年俗村”入选四川省首批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中国玫瑰谷产业新城一期精品度假酒店正式开工,九龙花即将投入使用。全年接待游客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亿元。出台鼓励政策刺激消费需求,获评“全省促进服务业发展先进单位”。拓展农特产品销售渠道,获评“2020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多管齐下保障农业供给。全力保障重要农产品稳产供给新建高标准农田2.2万亩,新改扩建田间灌(排)渠道72.6公里,粮食播面达到66.4万亩、产量27.9万吨,确保粮食安全;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次、产出35万吨;牧原集团30万头生猪现代化养殖项目顺利投产,德康生猪养殖公司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全市小家禽畜出栏690万只。德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与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完成提档升级,推动猕猴桃、玫瑰、茶叶等4.6万亩特色产业基地提质增效,成功创建省级农业主题公园1个,德阳星级园区2个。新增国家级、省级专合示范社3个、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2家。

过去一年,我们攻坚克难打硬仗,“三大攻坚”战果丰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912万元,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1200个、特殊公益性岗位1600个,带动5820名贫困人口就业,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达到“一超六有”脱贫标准,有效对冲疫情影响。脱贫调查登记工作顺利通过省、市两级复审,全年脱贫攻坚数据质量工作全省通报表扬。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79家“散乱污”企业整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5%,空气优良天数达303天。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劣Ⅴ类水质全面消除,4个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75%以上。全域工业废物得到规范处置和综合利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得到国务院污普办高度肯定,完成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3040亩。

重大风险防控有力。统筹推进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工作,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累计核销处置不良贷款4.1亿元,全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排名提升41位,位居德阳第一。启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开展森林防灭火专项整治,应急救援体系和能力建设持续增强。在抗击“8.11”“8.16”特大洪涝灾害中,面对24小时降水量居全国第一的百年不遇雨情,我们全员抗灾、科学防灾、全力减灾,市级领导全部下沉一线指挥,出动巡查人员3.5万人次,解救被困群众870人次,紧急转移安置群众4757人,处置险情118处,抢修河道11处、1730米,实现了“受灾不成灾”,有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过去一年,我们深化改革强引擎,发展动能不断积蓄

强化改革赋能。科学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构建了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各专项规划为支撑的“1+1+N”规划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形成18类200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清单,实施零成本小时办改革。水电气、金融、征信服务入驻政务中心。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启动“市管校聘”改革工作。新增发明专利20件。

深化开放合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率队赴北京、上海、深圳、江苏等地累计拜访企业30家,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领域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绵竹高新区与重庆江津白沙工业园签订了《共建示范园战略合作协议》;举办绵竹市教育合作发展(深圳)推介会,与国内著名教育集团成功签约校企共育“彩虹桥”等8个项目。川师绵竹附小正式投入使用,川师绵竹附中即将交付使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开始与成都共建共享。

优化营商环境。降低融资成本,全市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5.1%,为德阳各县(市、区)最低;为54户企业提供“应急转贷”资金6.3亿元,为36户企业提供担保贷款3.7亿元,有效解决企业资金周转问题。鼓励企业转型,引导永跃服装、莫尔包装等企业转型生产防控物资,扩大市场订单。打造亲商环境,连续23年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表彰民营企业家为绵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召开企业家恳谈会、银政企对接会,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代表德阳参加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并荣获佳绩。改善金融服务,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624.1亿元,同比增长18%;贷款余额168.3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位居德阳前列

过去一年,我们统筹兼顾促提升,城乡面貌焕发新颜

城市品质再提升。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等16个基础设施项目,启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新建淮安路(东段)等4条市政道路,完成中心广场改扩建,仟坤水街、碧桂园等8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加快建设。实施中心城区亮化行动,安装LED灯带3万米,提升城市形象。建立“1149”志愿服务体系,全市登记社会志愿者9万余人,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升城市文明内涵。

区位交通再改善。绵茂公路即将贯通,成兰铁路绵竹段、成都三绕绵竹段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成都外环铁路绵竹正线、茂遂高速(德茂段)、回澜大道延伸线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绵金路、二环路东段等改造工程相继完工,桑绵路、武马路、沿山路等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38公里。全年交通建设投入4.8亿元。

农村面貌再提质。成功入选“全省农村厕所革命重点县”,争取奖补资金2000万元,完成38个农村“厕污共治”示范点建设,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9.3%,农村公厕覆盖率达91%。全域推行“五个扫”保洁机制,污水处理设施覆盖所有镇(街)。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3%。实施美丽绵竹竹林风景线、省道S216沿线风貌提升项目,获评“2020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九龙镇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先进镇”,九龙镇清泉村、广济镇云盖村、剑南街道五星村获评“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过去一年,我们坚定不移惠民生,公共服务持续改善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试点开展紫岩小学校和大西街小学校“一校多区”办学模式改革,助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建城乡普惠性幼儿园3所,四川民族教育专项计划职教高考录取率居全省第一。获评“全省敬老模范县(市)”,创成国家卫生镇1个、省级卫生镇2个、省级卫生村30个。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全年新增就业人员6159人,向5.2万余人次发放失业补助金3879万元。城乡低保分别提标至620元/月、430元/月,发放优抚补助3057万元、医疗救助金1010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965万元、农村特困救助供养金2040万元,发放价格临时补贴2480万元。新市花园三期、城东城中村安置房加快建设。

社会治理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持续深化禁毒人民战争,大力推进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专项工作,刑事、八类暴力和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分别下降21.3%、30.4%、13.3%,禁毒工作连续两年获德阳通报表扬,平安建设满意度测评连续两年位居德阳第一。信访秩序持续规范向好,信访事项“三率”超过省级指标。推进省级全面依法治市示范试点工作,完善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七五普法”圆满收官。九龙镇获评“全省首批乡村治理示范镇”。

与此同时,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继续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挂图作战,115个重点项目、214项重点工作年度目标完成率分别达到98.3%、99.5%。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实现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教育,营造了守纪律、讲规矩的浓厚氛围。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压减一般性支出18%,压缩“三公”经费3%。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61件,政协委员提案150件。国防教育和动员、信访、统计调查、档案管理、民族宗教、公共资源交易、人防、保密、地方志、气象、妇女儿童、红十字会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2020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标志着“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五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德阳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坚持守正创新、转型发展,走出了符合绵竹实际、具有绵竹特色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和问题整改,开启了从“被动”到“主动”的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共享发展,提前完成脱贫任务、全面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坚持扩大开放、协同发展,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同城化发展等国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区域协同、优势互补、功能清晰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各位代表,绵竹“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成绩令人鼓舞,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引领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德阳市委市政府和绵竹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干群、社会各界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体市民,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绵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干警、消防救援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绵竹改革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不够大,规上企业数量偏少,产业占比不尽合理;发展速度不够快,项目投资储备不足,转型任务依然艰巨;污染治理还有差距,环保欠账仍然较多,生态保护任重道远。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

总体考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市委《关于制定绵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指导下,市政府组织编制了《绵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已提交各位代表,一并请予审议。

谋划好、落实好“十四五”规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规划编制过程中,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我市发展基础,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必须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辩证看待区域竞争加剧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结合绵竹实际,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绵竹开好局、起好步。

展望2035年,《纲要(草案)》提出了绵竹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采取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从经济、开放、法治、生态、民生等方面描绘了远景目标。在此基础上,《纲要(草案)》从综合实力、区域协同、城乡融合、改革开放、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民生福祉、社会治理八个方面,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特别是综合考虑全市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支撑条件,提出了冲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总体目标,确立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五个高于一个领跑”的相对目标,即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员劳动生产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同类区县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税收占比)领跑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同类区县。把五年发展规划和十五年远景目标一起谋划,体现了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原则,突出了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要求。

确定冲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目标,既考虑了保持适度经济增速,又为提升发展质效留足了空间,符合绵竹发展实际,是科学分析、认真研究、反复推敲得来的。从发展潜力看,我市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与经济强县平均值持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仅低于经济强县平均值0.3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于经济强县平均值2.9个百分点。随着国省战略深入实施和绵竹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将释放大量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为我们奋起直追提供了强劲动能。从发展能力看,2019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经济强县平均值0.8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出经济强县平均值5000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税收占比)高于经济强县平均值10.5个百分点,这折射出绵竹人民创造财富和价值的能力是巨大的。特别对比排位靠后的南部县,除地区生产总值少6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低0.6、0.9个百分点外,绵竹其他指标的总量和增速均高于南部县。这表明在追赶的道路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县域经济强县的背影,完全有能力挤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从发展条件看,与同类区经济强县比,我们有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拥有2个省级产业园区和2个百亿级企业,随着剑南春3万吨原酒技改扩能、盛泉钢铁150万吨产能升级改造等产业项目陆续投产达产,五年内全市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同时,中国玫瑰谷、中国熊猫谷、天府冰雪小镇、中国年文化度假区等重大文旅项目加快实施,旅游业、服务业必将强力带动全市经济发展。所以,只要我们保持定力、绿色发展,完全有条件挤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

《纲要(草案)》从十个方面,对“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系统安排。推动各项重大部署落地落实,需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绵竹要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同城化发展,提升绵竹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名气”,打造成渝明珠;要把握战略位势化劣为优、交通区位后发先至的重要契机,完善功能、做好配套,全面提升绵竹城市包容度,建设川西门户;要聚焦传统优势产业、风口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以产业功能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产业高地;要聚焦“大熊猫”、联动“大九寨”、共享“大遗址”、融入“大灌区”、共建“大蜀道”,加快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凸显绵竹旅游辨识度和影响力,形成“多业融合、全域联动”的旅游发展格局,做优文旅地标。

二是把握发展奋斗主线。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要以建设高质量产业集聚地为引领,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特色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能级、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以建设高颜值旅游目的地为突破,让游客有得游、方便游、舒心游,不断提升绵竹对外显示度。要以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为抓手,做精城市、振兴乡村、优化环境、建美家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是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以深化绵竹川师大战略合作、加快“华西绵竹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医共体建设、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抓手,竭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把安全发展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努力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各位代表!五年美好蓝图,我们已共同绘就;建设高质量产业集聚地、高颜值旅游目的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我们的共同梦想。只要我们于非常之时、担非常之责、下非常之功,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满怀激情、只争朝夕“拼”,勇于担当、负重前行“闯”,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干”,就一定能把“十四五”规划变为现实,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扎实抓好省委省政府、德阳市委市政府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十四五”规划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同城化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产业集聚地、高颜值旅游目的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确保“十四五”良好开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经济指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提升速度(幅度)高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同类区县平均水平。具体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发展态势保持基本一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含东汽)增长9%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以上;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坚持“稳农业、强工业、促消费、扩内需、抓项目、重创新、畅循环、提质量”工作思路,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高效率运转,筑牢疫情防控新壁垒

健全完善防控体系。加强指挥调度决策能力,严格落实应急处置、监测预警、舆情回应和督查检查机制,做到反应果断迅速、运转高效有序、处置精准规范、执行坚决有力。严格落实“有一网格”措施,做到排查、管控、督导、宣教、关爱“五个到位”。严格落实全民参与机制,以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绵竹行动为抓手,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落实“四方”责任和“四早”要求,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持续完善重点场所和冬春季等重要时段疫情防控方案,减少人员流动聚集风险,筑牢织密防控“五张网”。严格管控外来人员,特别是境外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绵人员,落实进口冷链食品“三必五全”管控,严防疫情输入;有序开展核酸检测,做到重点人群“应检尽检”,有序推进全民免费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完善应急预案,持续开展实战演练,进一步健全“1+7+N”医疗救治体系,提升快速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

加强防控工作保障。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保障疫情防控所需基础设施建设、设施设备购置。加强卫生领域紧缺人才招引和培养,全力打造专业化公共卫生队伍。注重正向激励关怀,对在疫情防控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予以表扬表彰、宣传奖励。健全防控物资生产、采购、储备、调拨机制,动态保持合理的储备量。

二、坚持高质量集聚,推动现代产业新发展

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高起点规划建设“功能集聚、产城一体、职住平衡、动静结合”的产业功能区,集中精力推动白酒、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锂电、生物医药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积极有效引培新基建、电子信息、“大健康”等新产业。以项目为抓手,加快剑南春3万吨原酒技改扩能、盛泉钢铁150万吨产能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发挥龙头企业领军优势;加泛宇锂能年产4000吨锂分离材料项目落地,推动锂电产业质效提升;加对龙蟒大地、龙佰钛业提质增效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化工行业绿色转型发展;加大润格生物技改扩建、海大集团年产50万吨生物饲料等项目建设力度,集聚生物医药产业优质资源;加推动中航宝胜电缆产业园项目建设,提升装备制造企业的制造水平和配套能力。

增强现代服务业支撑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升级中心广场、宏远广场、新天地等核心商圈,形成城市活力区;培育发展文化教育、医养结合、科创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专业聚集区,打造城市商业新中心。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加快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修订实施服务业发展奖补资金管理办法,促进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充分挖掘消费潜力,持续开展汽车换新、家电下乡等惠民促销活动,大力发展“夜经济”、假日经济,继续办好四大传统节庆活动,加快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促进互联网和各类消费业态紧密融合,线上销售额力争突破10亿元。

激发现代农业带动力。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发展现代种业,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1.4万亩,修复“8·16”特大洪涝灾害损毁沟渠道路,推广应用新型智能化农业机械,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提升至81%。支持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争创“三品一标”农产品4个。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争创国省示范家庭农场和示范专合社4个。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围绕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和德阳“双圈层”现代农业产业大环线,出台农业规模化发展扶持政策,重点扶持“2+4+N”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粮油、生猪、猕猴桃、玫瑰等六大农业园区,争创省市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三、坚持高颜值打造,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扩大绵竹旅游业影响力。深入挖掘年画文化、名酒文化、三国文化、德孝文化、南轩文化旅游价值,实现特色旅游要素充分利用。加快推进中国玫瑰谷、中国熊猫谷、天府冰雪小镇、中国年文化度假区、国家级山地运动度假区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大力实施“画境绵竹”系列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积极承接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和文化旅游活动,着力培育文化游、乡村游、健康游、工业游等新业态,推动农文体旅融合发展,不断提升绵竹旅游软实力和吸引力。

完善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大力实施全域旅游PPP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景区道路、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智慧旅游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域景区化配套服务。健全管理机制,开放大数据,挂出红黑榜,打破投诉墙,建立联动网,评选优质服务岗,全面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构建现代旅游交通体系。围绕“快进、内畅、慢游”,着力构建“三高、三环、五轨、五快”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成都“三绕”绵竹段、回澜大道延伸线年内通车,支持配合成兰铁路绵竹段基本具备开通条件。积极做好成都外环铁路正线在绵竹与成兰铁路绵竹南站并站,完成茂遂高速(德茂段)可研报告编制;加快推进山地轨道交通天府冰雪小镇支线和沿石亭江快速通道前期工作,进一步畅通与成都、德阳以及西北的道路连接。加快推进600公里绿道建设,打造绵竹绿道品牌。

四、坚持高品质提升,建设生活宜居新家园

厚植生态本底。全面做好中央第二轮环保督察迎督工作,保持打击环境领域违法犯罪活动高压态势,引导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全力呵护绿水青山。突出“减排、压煤、抑尘、控秸、治车”,完成上级下达的环境空气质量年度管控目标,推进林长制,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新增森林面积1300亩,全面完成“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让绵竹的天更蓝。建成新市工业园区外排水二级生化处理厂,加强新市工业园区地下水污染治理;落实好河湖长制,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工业源、生活源、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确保地表水水质稳定达标、持续向好,让绵竹的水更绿。发挥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示范区示范效应,持续加强固体废物环境风险管控,确保磷石膏“消增削存”,推动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平方公里让绵竹的土更净

建设公园城市。以建设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为抓手,加快实施59个、571亿元储备项目,优化沿马尾河、德天铁路交通布局,实施常州路南段等5条市政道路建设,推动南轩湖湿地公园、城南亲水公园和景城一体廊道等项目尽快落地,打造一批契合城市文化的景观小品,促进老城有机更新、新城有序发展。以创建四川省文明城市为抓手,聚焦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城市管网、窗口服务等重点领域,大力开展“十大提升行动”,不断巩固提升城市治理成果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支持新市镇建设四川省经济强镇,汉旺镇、孝德镇建设省级百强中心镇,带动培塑一批独具绵竹特色的宜居宜业镇。

打造大美乡村。以创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为抓手,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项目,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沿山、S216沿线、月季大道沿线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点建设,支持清平镇、九龙镇整镇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开展农村污水、厕所、垃圾“三大革命”和彩钢棚整治,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和处理能力向周边村庄延伸,提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和运营管护水平;持续推进垃圾分类,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垃圾收运处置模式继续实施“一镇一基础设施”项目,聚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同城化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谋实谋优一批合作项目。推动文旅协作共赢,参与打造“大九寨大熊猫大遗址大蜀道大灌区”等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共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动产业发展协同共兴,密切与先进发达地区产业、创新、人才等协作,瞄准装备制造行业,提升企业的制造水平和配套能力,使绵竹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转移的首选地。

全面深化重点改革。认真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电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就近办、网上办、一次办、马上办”审批服务能力。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园区相对封闭管理,探索完善以亩均效益和项目履约率为重点的考核体系。加快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做好省级乡村规划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加快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持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瞄准江苏、成渝地区,围绕优势产业延链、补链,新经济新业态建链、强链,建强专业化、企业化、市场化招商队伍,力争引进更多“一项兴一业、一业定乾坤”的重点项目,全年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6个,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2个,全年到位资金115亿元。深化“德阿合作”“绵九协作”,加快推进德阿产业园、九绵园建设,加强绵竹高新区与重庆江津白沙工业园产业协同发展。多形式开展城市推介,提升绵竹标识度,扩大对外影响力。

六、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培育创新主体。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竞争能力。全面深化企业和科研院校合作,深度共享关键技术和人才资源,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组织实施30项重点关键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力争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70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建设。

建优创新平台。加强高水平研发机构创建,新认定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5家以上,累计认定超过30家。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作用,组织企业参加创业创新大赛等双创活动,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集聚创新人才。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引导乡贤回乡开展合作、投资创业、引才荐才;继续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条措施,做好大学生、高技能人才的“引育留用”;全面深化与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四川省酿酒研究所、省科协协同创新促进会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团体的战略合作,打造人才集聚“洼地”。

七、坚持改善民生福祉,顺应美好生活新期盼

多层次筑牢社会保障。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全民参保计划,促进法定人员全覆盖。持续提高医保水平,落实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加强定点医疗机构专项治理“回头看”。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推进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多元化养老服务,加强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持续开展援企惠民大走访,开展“1+N”特色就业培训,保障重点群体充分就业。深化彭州、绵竹两地跨区域人力资源合作,以“创业者联盟”、创业园区为载体,加大创业扶持培育力度。做好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多措并举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启动代家巷片区安置房建设。加强市、镇、村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争创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

多领域繁荣社会事业。深化绵竹川师大战略合作,实施城乡学校集团化发展,持续推进“一校多区”办学模式,积极创建德阳市级“五育并举”实验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市管校聘”改革,推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对标高校“强基计划”,推动高中教育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助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创建“健康促进县”为抓手,深化医联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智慧医疗建设,加快市人民医院第二住院楼、区域医疗技术服务中心暨卫生健康教育中心建设,加快开展市疾控中心、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改扩建项目前期工作,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多维度加强社会治理。发挥乡贤理事会、村民议事会作用,支持政协院坝协商,鼓励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推进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加强社会各领域、各层次依法治理。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高质量完成森林防灭火专项整治任务,扎实推进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深入推进“平安绵竹”建设,加快 “智能交通”2期、“天网”6期等项目建设,持续开展扫黑除恶、禁毒人民战争,加大电信网络犯罪防范和打击力度,严厉打击其他各类违法犯罪。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八、坚持加强自身建设,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强化担当实干。锤炼为人民担当、为发展尽责的政治品格,增强闯劲、韧劲和拼劲,以奋进姿态、改革勇气,推动攻坚克难、创新突破。大力开展“三比三看五评”,弘扬立说立行、雷厉风行的过硬作风,用好政务督查、跟踪问效等手段,定下的事情说干就干、善作善成,努力交出一份群众认可的成绩单。

践行依法行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权由法定、权依法使,持续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科学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市示范试点,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推行依法行政“账图模式”主动将政府工作置于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之下,更加注重人大、政协调研成果的运用。持续深化政务公开,广泛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

守住廉洁底线。把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往深里抓、实里做,坚定不移纠“四风”、树新风。加强审计监督,完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制度设计,更好推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大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及结果运用力度,持续提升资金使用的规范性、绩效性。强化纪律意识和廉洁教育,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去年我们有力落实了总投资2.2亿元的十件民生实事,今年将继续按照民生实事“群众提,大家定”的理念,确定要干的十件民生实事。

1.实施育贤路水毁大修、马尾河安置房排水改造等工程。

2.完成南轩片区、政务中心周边停车位改扩建,启动城南停车场建设。

3.完成教师新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启动仁泽片区老旧小区改造。

4.实施乡村建设项目;整治农村“断头路”、末级渠系“肠梗阻”。

5.实施城乡垃圾收运一体化项目。

6.完成麓棠水厂新增水源工程建设,启动第六水厂建设前期工作,实施绵远、九龙、玉泉、新市、拱星片区供水管网改造。

7.完成土门学校幼儿园分园、中乾世纪城配套幼儿园、碧桂园配套幼儿园建设,启动紫岩幼儿园建设,新增1000个普惠性幼儿园学位;为2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建网络教室。

8.为全市9.2万名特殊和困难人员补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对精神病人门诊服药实施救助。

9.提供6000人就业培训,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

10.继续实施华西健康惠民工程绵竹站项目。

各位代表!发展的历史使命,鼓舞着我们砥砺奋进;人民的信任期盼,鞭策着我们奋勇向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德阳市委市政府和绵竹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创新,为加快建设“高质量产业集聚地、高颜值旅游目的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一带一心四区“一带”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带“一心”园区管理与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四区”高端经济作物育种创新功能区、玫瑰产业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功能区、猕猴桃产业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功能区、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带动区。

2.紧密型域医共体: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镇(街道)卫生院为枢纽,村(社区)卫生室为基础,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的新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

3.市管校聘:“市管”,指区域内所有教师由教育局实行统一管理;“校聘”,即由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聘用教师。

4.应急转贷:指企业因资金困难,无力办理还贷转贷业务时,用于帮助企业还贷,实现转贷的过桥资金。

5.“1149”志愿服务体系:建立一套总队指挥调度机制,打造一个智慧平台,构建线上、中心、所、站四级分层接单处理机制,组建九支常备志愿服务大队为主的队伍。

6.信访事项“三率”: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信访人满意率。

7.“三必五全”:进口冷链食品落地必检、落地必测、落地必消,采样全覆盖、样本全检测、包装全消毒、商品全追溯、人员全管理。

8.“1+7+N”医疗救治体系:“1”,1个三级救治机构(绵竹市人民医院);“7”,7个二级救治机构(绵竹市第二人民医院、绵竹市第二中医医院、新市镇卫生院、孝德镇卫生院、土门镇卫生院、东北镇卫生院、绵竹市仁爱医院);“N”,N个一级救治机构(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及民营医院)。

9.“4+6”现代服务业体系:“4”指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体旅游等4大支柱型服务业,“6”指科技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川派餐饮服务、医疗康养服务、家庭社区服务等6大成长型服务业。

10.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10”是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药、川牛羊、川鱼大优势特色产业;3”是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大先导性产业。

11.德阳“双圈层”现代农业产业大环线:包括农业产业外环线和都市休闲农业内环线。农业产业外环线总长约350公里,经过罗江、广汉、什邡、绵竹、中江。都市休闲农业内环线总长约150公里,经过德阳6县(市、区)。

12.“2+4+N”产业:“2”是优质粮油、生猪两大主导产业;“4”是玫瑰、猕猴桃、早熟梨和茶叶四大特色产业;“N”是发展稻渔养殖、冷水鱼养殖,蔬菜、葡萄、草莓、大蒜、钢葱种植等多种特色产业。

13.快进、内畅、慢游:对外交通“快进”体系,市域交通“内畅”体系,乡村绿道“慢游”体系。

14.“三高、三环、五轨、五快”:“三高”,茂遂高速(德茂段)、S1成万高速(成绵复线)、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绵竹延伸线;“三环”,城区二环路、市域外环一、市域外环二;“五轨”,成兰铁路、成彭什绵轻轨、成都外环线铁路、德天铁路(德天段改造及新市园区货运专线)、龙门山山地轨道(天府冰雪小镇支线);“五快”,沿江快速通道、回澜大道至什地快速通道、G545S216快速通道(谷九路)、月季大道连接G545快速通道、德阳至绵竹快速通道。

15.“十大提升行动”:市政设施管护、市容市貌整治、集贸市场管理、小区环境治理、交通秩序整治、不文明养宠整治、窗口行业服务、公民道德素质、志愿服务活动、公益广告宣传提升行动。

16.“1+N”特色就业培训:“1”代表培训主体项目,“N”代表在主体培训里面根据需求搭配同类型的项目内容。

17.强基计划:为了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18.医联体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

19.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20.三比三看五评比谋划看特色,比能力看项目,比作风看变化;群众评、代表委员评、相互评、上级评、领导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