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适老版
长者专区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智能问答
旧版

长者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内容 / 基层政务公开 / 食品药品 / 正文

浓香不同糟层酒的特点

索  引  号:510683-2025-007974 文  号: 发布时间:2025-07-28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酒类发展局 关  键  词: 浏览次数:
相关附件:

【字体: 分享:

浓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的主要香型之一,其典型特点是“窖香浓郁”,而“糟层酒”是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因窖池内不同发酵位置(上、中、下层)的糟醅所处环境差异形成的风格差异。以下是不同糟层酒的特点及其对酒体

1.上层糟酒

发酵环境特点:

位置:位于窖池最上层,直接接触窖皮泥或封窖材料(如黄泥、塑料布)。

温度: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发酵温度较低(通常比中下层低2~5℃)。

氧气:接触空气较多,好氧微生物(如霉菌、酵母菌)相对活跃。 水分:水分蒸发较快,糟醅相对干燥。

环境特点:

上层糟醅靠近窖池顶部,接触空气较多,温度较低,微生物(尤其是好氧菌)活跃度相对较低,发酵速度较慢。

酒体风格:

香气:以粮香、曲香为主,窖香较淡,酯类(如己酸乙酯)含量相对较低。

口感:酒体清爽,甜感明显,酸度较低,但醇厚度和浓郁度不足。

缺陷:若管理不当,易染杂菌(如醋酸菌),导致酒体发酸或带邪杂味。

用途:常用于勾调中增加酒的甜润感,或作为低端酒基酒。

2. 中层糟酒

环境特点:

中层糟醅处于窖池中部,温度、湿度适中,厌氧与兼性微生物(如己酸菌、丁酸菌)活动均衡,发酵较稳定。

酒体风格:

香气:窖香突出,带有复合香气(己酸乙酯、乙酸乙酯协调),花果香隐约可见。

口感:醇厚绵甜,酸酯平衡,尾味干净,是浓香型白酒的“黄金层”。

用途:优质基酒的主要来源,常用于中高端产品勾调。

3. 下层糟酒

发酵环境特点:

位置:紧贴窖池底部,与老窖泥直接接触。

温度:发酵温度高(窖底温度可达35℃以上),利于厌氧菌代谢。

氧气:严格厌氧环境,窖泥中的梭菌、甲烷菌等厌氧菌主导发酵。

水分:糟醅含水量高,长期浸泡在黄水中(富含有机酸、酯类的前体物质)

环境特点:

下层糟醅紧贴窖底,温度高、湿度大,厌氧环境强烈,窖泥中的微生物(如梭菌属)代谢旺盛,生成大量己酸、丁酸等有机酸。

酒体风格:

香气:窖香浓郁(甚至带窖泥味),酯类(己酸乙酯)含量高,可能伴有酱香或陈香。

口感:醇厚感强,酸味较重,尾味偏苦或涩,风格浓烈。

缺陷:若窖泥老化或污染,易产生“泥臭味”“硫味”等异杂味。

用途:需长期陈放或勾调使用,过量易破坏酒体平衡。

糟层差异的核心原因

微生物分布:窖池中不同位置的温度、氧气含量影响微生物群落,导致代谢产物差异。

酸酯比例:下层酒酸度高,上层酒酯香轻,中层二者均衡。

发酵程度:下层发酵更彻底,可能产生更多复杂风味物质(如四甲基吡嗪)。

工艺应用

分层蒸馏:优质浓香型白酒(如五粮液、泸州老窖)会分层取酒,按比例勾调。

勾调平衡:底层糟酒可赋予酒体骨架,但需搭配中层糟酒调和酸涩感。

窖池管理:老窖池的窖泥微生物更丰富,下层酒风格更突出,新窖池分层差异较小。

窖池养护:老窖池的底层糟风味更复杂,新窖池需通过“窖泥培养”提升底层质量。

理解糟层差异有助于把握浓香型白酒的勾调艺术,也是区分酒质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