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可要记得周五早点来接我放学哦!”在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人民法院的调解室内,小明一手牵着爸爸,一手牵着妈妈,仰起小脸认真地说道。
“好,以后每周五妈妈都会准时来接你。”妈妈彭女士俯身摸摸孩子的头,语气温柔。
这温馨的一幕,源于台江法院近日成功调解的一起变更抚养权纠纷案件。原告彭女士与被告邓先生因婚生子小明的抚养问题,一度争执激烈、互不相让,最终在“茉莉姐姐”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事辅导调解中心的机制作用下,双方逐渐放下成见、达成和解,不仅妥善解决了抚养权争议,更守护了孩子平稳健康的成长环境。
“这起案件如果只是简单‘一判了之’,并不能真正解开当事人的心结。”承办法官回忆道。最初见面时,彭女士情绪激动,哭诉“见不到孩子,活着没什么意思”;邓先生则抱怨对方“不断骚扰自己生活”。
法官一边缓和双方情绪,一边释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引导父母从“争夺抚养权”转向思考“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渐渐地,彭女士与邓先生都意识到,一份机械的判决或许能够结案,却可能撕裂亲情,给孩子带来更深的伤害。
为真正从源头上化解矛盾,法官决定依托“茉莉姐姐”两中心平台,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参与调解。通过“一对一”沟通,咨询师发现彭女士与邓先生真正的矛盾根源,实为离婚后未化解的情感隔阂,以及彼此在育儿方式上的误解与指责。
针对这一情况,咨询师为两人开展了家庭沟通技巧辅导和科学教育理念普及,引导他们认识到:比起强行变更抚养权,维持孩子与父母双方的稳定情感联系、保障其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符合小明利益的做法。
在此基础上,法官顺势引导双方就探视的具体安排进行协商。从探视时间、频率,到接送方式、特殊情况的处理,每一个细节都逐一明确,确保约定清晰、可执行。最终,两人共同承诺:不在孩子面前贬低对方,保障探视权顺利落实,并就孩子的教育、健康等重大事项保持及时沟通。
达成调解协议后,彭女士主动申请撤诉,一家人终于走出纠纷阴影,实现温情和解。
法律是刚性的尺度,司法却可以有柔性的温度。此案的成功化解,是台江法院依托“茉莉姐姐”两中心工作机制、创新家事审判方式的生动实践。该机制通过“司法+心理”双轨介入,从根源处破局,于细微处赋能,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未来,台江法院将继续践行“倾听诉求有耐心、化解矛盾用匠心、特殊群体送关心、家庭教育传慧心、定期回访保安心”的“五心”工作法,以司法智慧守护家庭和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