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市大春作物品种布局、近年来病虫害发生情况、我市气候特点等因素综合分析,2025年我市大春作物虫害以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福寿螺为主;病害以水稻苗期病害、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为主。预计病虫发生总面积110.73万亩次。
一、发生趋势及主要依据
2025年全市大春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计偏重发生(4级),病虫害并重发生。
(一)苗床地病害:预计中等发生(3级),主要以水稻苗瘟、恶苗病、青枯病、立枯病、烂种、烂秧、根结线虫病等为主,预计发生面积1.5万亩。
主要依据:一是气象预报,我市春播期间气温多波动,3月下旬后期至4月上中旬有阴晴相间天气时段,苗期秧苗抗逆能力弱,有利病害发生;二是土壤偏酸、旱育秧面积大,有利根结线虫病等发生。
(二)稻瘟病:预计今年偏重发生,常发区、上年发病区、易感病品种如常规稻等局部重发生(4(5)级),发生面积10万亩,主要以叶瘟、穗颈瘟为主。
主要依据:一是品种抗性不强。主栽品种多数中感稻瘟病,桂朝二号等易感病品种面积较多,分布较广,感病风险高;二是气候适宜。我市水稻生产期间,尤其是抽穗扬花期间,气温高、雨日偏多,高温高湿有利稻瘟病发生。
(三)水稻纹枯病:预计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20万亩。
主要依据:一是气候有利,我市7月下旬至8月期间常年高温高湿,对该病发生有利。二是个别田块肥水使用不当,秧苗长势茂密、嫩绿,有利发病。三是个别种植户晾晒田质量不高,无效分蘖偏多、水稻抗逆能力弱,有利纹枯病发生。
(四)稻曲病:预计偏重发生,局部重发生(4(5)级),发生面积15万亩。
主要依据:一是近年来发生面积呈扩大趋势,菌源充足,有利发病;二是机插、直播水稻面积增加,生育进程不一致,增加防治难度,有利发病;三是气候有利。近年来我市水稻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偏多,利于发病。
(五)水稻螟虫:预计重发生(5级),以水稻二化螟为主,发生面积54.23万亩次,其中一代螟虫重发生(5级),预计发生面积34.23万亩;二代螟虫偏重发生(4级),预计发生面积20万亩。
主要依据:冬后螟虫基数大。2月下旬调查,全市各类型田二化螟加权亩平活虫数1212.1 头/亩,占螟虫种类的99.7%;大螟加权亩平活虫数4.2头,占螟虫种类的0.3%;千根稻草二化螟活虫数9.6头。
(六)稻苞虫、粘虫、玉米螟:预计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8.5万亩次,其中稻苞虫5万亩、水稻粘虫2万亩、玉米粘虫0.5万亩,玉米螟虫1万亩。
主要依据:近年来我市稻苞虫、粘虫、玉米螟持续发生面积小,基数不高。
(七)草地贪夜蛾:预计偏轻发生,局部中等发生(2(3)级),发生面积0.5万亩。
主要依据:我市草地贪夜蛾属迁入性虫源,近年来迁入虫源少,发生面积持续偏小,主要集中在沿河个别区域。
(八)福寿螺:预计大面积中等发生,临近常年流速缓慢或静止的田间沟渠、池塘、水生植物丰盛的水域的田块以及上年发生偏重的田块等局部区域预计偏重发生(3(4)级),发生面积1万亩。
主要依据:我市沟渠、池塘众多,福寿螺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防控建议
(一)大力推广非化学绿色防控技术
1.推广优质、高产抗(耐)性品种。因地制宜推广适合我市种植的优质高产抗(耐)病虫水稻品种,合理布局种植不同抗(耐)性水稻品种,降低因品种原因导致的病虫害危害。
2.推广农业与生态调控技术。一是培育壮苗;二是科学施肥、防早衰;三是管好水、晾晒好田,保叶促根稳健生长;四是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害技术,大力推广水稻杂糯间栽,玉米套红苕等套作技术,改善农田生态,减少病虫的发生和危害。
3.推广理化诱控技术。重点要抓好性诱、灯诱、色诱等物理诱杀技术的示范推广,带动大面积应用。
4.推广生物防控技术。重点推广稻鸭、稻虾(鱼)等共育技术,释放“天敌昆虫”等人工释放技术的示范推广。
5.推广生物药剂替代化学农药防病虫技术。推广利用细菌、病毒、植物源、抗生素等生物制剂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如选用井冈霉素或井冈霉素加蜡芽孢杆菌的复配剂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用枯草芽孢杆菌或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用农用链霉素防治细菌性病害;选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印楝素、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白僵菌等防治螟虫等。
6.水稻插秧前或收获后推广在稻田撒施氰氨化钙等措施压低福寿螺基数;插秧前推广沿河流、沟渠、稻田进水口设置拦网,阻截福寿螺进入稻田;推广在稻田设置竹片(木条、油菜杆等)、在稻田入水口及周边设置诱捕装置等物理防控措施,引诱福寿螺产卵及成螺并将其集中销毁;推广稻田放养鸭子,啄食小螺和螺卵。
(二)合理使用农药,大力实施病虫专业化防治。
1.加强苗床地病虫害防控,培育壮苗。
① 抓好苗床地和营养土预处理,选择避风向阳地块作为苗床地,深翻、精整和提前抗土,配制营养土时要适量搭配经堆沤腐熟的有机肥,加强以“敌磺钠”“恶霉灵”营养土消毒处理。
② 普及推广种子包衣技术:播种前,使用“ 噻虫·咯·霜灵”、“旱育保姆”等种子处理剂拌种或浸种,预防水稻苗期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
③ 播种后抓好苗床地的保温和控制床土湿度,防止烂种,确保苗齐苗全。
④ 推广使用免疫诱抗,提高秧苗抗性。秧苗期施用赤·吲乙·芸苔、多效唑、萘乙酸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氨基寡糖素等植物诱抗剂,增强水稻抗逆性。
⑤出苗后到三叶期,揭膜前以控制棚温和练苗为重点,白天防高温,夜间注意保暖,提高秧苗素质,增强抗性。揭膜后及时选用杀菌剂和生理调节剂作叶面喷雾,防止立枯、青枯、死苗、烂秧和生理性黄化。可亩选用 “98%恶霉灵”2.5克加“胺鲜脂”20毫升兑水30公斤手动均匀喷雾防治。
2.做好旱育秧根结线虫病的预防,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①选择适宜的苗床地。要选择背风、向阳,土质肥沃,连续作为旱育秧苗床地不超过3年,水旱轮作的田块作苗床地为宜,并严格按照育秧技术要求,落实好各项关键技术措施。
② 增施石灰。对必须选用已连续多年育秧的田块作苗床地的,可在水稻播种前,每亩撒施生石灰75~100公斤并使其充分与土壤混合,平整苗床后,再进行播种,能够有效预防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传播。
③增施钾肥和有机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苗床地适当增施钾肥和有机肥,培育壮苗,提高秧苗抗病虫能力。
④做好药剂防治。在根结线虫病病情监测基础上,对发病苗床地使用杀线虫剂和根腐病预防药剂,可亩选用3.2%阿维菌素乳油300毫升+95%立枯磷原粉20克兑水100~150公斤,进行泼浇1至2次,泼浇药液要均匀一致。第2次施药应根据第一次的效果而定。同时为尽快恢复秧苗的正常生长,可喷施促进水稻根叶生长的微量元素如硫酸锌和生根壮苗剂等。
3.普及推广带药移栽技术。秧苗移栽前 3 天内可施用内吸性药剂,如“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稻瘟酰胺”等预防大田前期螟虫、稻叶瘟、稻蓟马、稻飞虱等病虫害。
4.推广综合施药技术
① 稻瘟病。秧苗3叶以后,要加强对叶瘟的普查,做到“发生一点、防治一片”,控制其蔓延为害。防治叶瘟应在田间初见病斑时及时施药防治,叶瘟发病严重田块,须在首次施药 7 天后再进行第二次用药。药剂可选用“稻瘟酰胺”等。要普治颈瘟。易感病品种(常规稻等)、常发病区、丰产田、长势嫩绿、前期叶瘟发生较重的田块作为防治重点。抓住孕穗末期至破口初期(一般破口5%~10%)施第1次药,齐穗期施第2次药。药剂可选用“嘧菌酯”“三环唑”等。
② 水稻螟虫。一代螟虫既要抓好秧田防治,又要集中本田普治,5月中下旬对未移栽秧田和已移栽本田要全部施药防治一次,6月上中旬对所有本田要集中普治一次;要重视二代螟虫的防治,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期间,对未齐穗的田块均应施药防治。药剂可选用“氟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系列,同时兼治稻飞虱、蓟马、稻黑蝽、稻苞虫等,达到一药多治的目的。
③ 稻苞虫。我市稻苞虫以第三代危害严重。防治应掌握在幼虫三龄前,药剂可选用“苏云金杆菌”或“甲维盐”等防治。
④ 水稻纹枯病及稻曲病。水稻纹枯病在分蘖末期至孕穗期病丛率达到 20% 时和破口抽穗初期结合保穗进行防治;稻曲病在水稻破口前5-7天( 10% 水稻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齐平时)施药预防,如遇多雨天气,应间隔7天进行第2次施药预防。药剂可选用“苯甲•丙环唑”同时防治纹枯病和稻曲病。
⑤ 草地贪夜蛾。严格按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制的“科学用药 防控草地贪夜蛾”明白纸要求开展防控。
⑥ 稻飞虱。一要加强监测预警。采取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的方式,密切监测稻飞虱的迁入和发生情况,准确掌握发生趋势。二要开展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针对水稻种植集中成片区域、稻飞虱重发区域,要及时做好统防统治;水稻分散种植区域、稻飞虱一般发生区域,要组织开展群防群治。三要强化科学安全用药。当水稻分蘖~拔节期百丛虫量达到1000头、拔节期~穗期百丛虫量达到1500头时,应及时开展防治,要加强科学用药宣传,指导农民合理用药、轮换用药。要大力推广选用生物农药如香芹酚、苦参碱、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等防治稻飞虱,化学农药可选用三氟苯嘧啶、氟啶虫酰胺、吡蚜酮、呋虫胺、噻虫嗪、吡虫啉等药剂防治。要选用先进高效植保器械喷施农药,选用植保无人机推荐亩用药液量3~5L,可选择添加飞行助剂,距水稻冠层1.5~3米往返2次喷施。
⑦ 福寿螺。在做好稻田养鸭捕食、水渠物理阻隔等措施基础上,当水稻秧田期螺密度达到每平方米 1-2 头,分蘖期达到 3-4 头等防治指标时,可使用四聚乙醛、杀螺胺乙醇胺盐等药剂。也可结合引诱剂,配合茶麸或熟石灰拌匀撒施防治。
三、注意事项
(一)施药时间应选在晴好天气的露水干后至天黑前进行。多种农药混配时,必须进行二次稀释:即每种药在混配前需单独在较小容器中用少量水完全稀释溶解后,再统一倒入大容器中按要求补足水,混配均匀后再倒入喷雾机械药箱。
(二)采取无人机喷施农药时,亩用药液应不低于2.5升,建议加入飞防助剂,提高药液喷雾质量。
(三)要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则施药, 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和植保器械安全使用。
(四) 注意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农药剂型上尽可能选用耐雨水冲刷的超微粉、胶悬剂等。
(五) 凡喷施后4小时内遇雨的田块,需购药重喷。
(六) 农药使用后的包装物清洗3次,全部回收并送交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即各农药销售点或各村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