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气候特征、种植制度,对大豆玉米、猕猴桃大豆复合种植技术中的作物品种、行比配置、播种施肥、田间管理及收获等具体技术参数进一步归纳明确,特制本方案。
一、品种选择
大豆、玉米品种应在适宜本区域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审定品种目录中选择。
(一)大豆品种。应选用耐密耐荫、抗倒宜机收的高产品种。夏播大豆主推品种:南夏豆25、贡秋豆5号;春播大豆主推品种:成豆18
(二)玉米品种。应选用株型紧凑或半紧凑型、耐密抗倒、 株高适中、适宜机械化收割的高产品种。可选用仲玉3号、成单716、正红507、华试919、川单99等。
二、行比配置
种植模式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包括大豆玉米带状套作和大豆玉米带状同作,大豆高粱带状套作、猕猴桃或幼果林间作大豆等模式,多模并举扩大大豆面积。
(一)大豆玉米带状套作模式。按照2行玉米带与3行大豆带套作种植。 一个生产单位的宽度为2.2-2.4米,玉米行距0.4米,大豆行距0.3米,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 0.6-0.7米(如为机收玉米,间距则为0.7米)。
(二)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模式。按照2行玉米带与4行大豆带状间作种植。 生产单元的宽度为2.5-2.7米,玉米行距0.4米,大豆行距0.3米,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 0.6-0.7米(如为机收玉米,间距则为0.7米)。
(三)大豆高粱带状套作模式。高粱带与大豆带间距 0.6-0.7米,高粱行距0.4米,密度与净作相当,大豆密度为单作的70-100%。
三、播种时间和方式
春玉米种植区适宜采用春玉米夏大豆带状套作模式,玉米3月中下旬—4月上旬播种,大豆6月中旬播种。油菜、小麦收获后可采用夏玉米夏大豆带状间作,玉米均在5月中下旬播种,适宜初夏播种的大豆品种可与玉米同时播种,其余夏大豆品种6月中旬播种。
四、适宜密度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密度应与当地同品种净作玉米密度相当,一行玉米的株数相当于净作玉米2行的株数;大豆密度达到当地同品种净作大豆密度的70%以上。
(一)大豆玉米带状套作模式。玉米、大豆单粒机播,玉米株距13—15厘米,播种粒数4500粒/亩,确保有效株数3500—4000株/亩,适宜播深为5厘米左右;大豆株距8—10厘米,播种粒数10000粒/亩,确保有效株数6500—8000株/亩,适宜播深为3—5厘米;如为人工播种,穴距按机播株距加倍,玉米穴留双株,大豆穴播3—4粒,留双株。
(二)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模式。玉米、大豆单粒穴播,玉米株距12—14厘米,播种粒数4200粒/亩,确保有效株数3500—3800株/亩,适宜播深为5厘米;大豆株距9—11厘米,播种粒数10000粒/亩,确保有效株数7000株/亩,适宜播深为3—5厘米;如为人工播种,穴距按机播株距加倍,玉米穴留双株,大豆穴播3—4粒,留双株。
(三) 猕猴桃或幼果林间作大豆模式。一是幼果林与鲜食豆、春大豆间作,鲜食豆、春大豆行距0.4米、窝距0.25米,穴留2-3株。二是幼果林与夏大豆间作,夏大豆行距0.6米、窝距 0.4米,每窝定苗2株。三是春鲜食豆+夏大豆两熟种植,鲜食豆行距0.4米、窝距0.25米,每窝定苗2-3株,夏大豆行距0.5米、窝距0.4米,每窝定苗2株。
五、合理施肥
大豆、玉米分别控制施氮肥,玉米要施足氮肥,大豆少施或不施氮肥;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单株施肥量与净作玉米单株施肥量相同,1行玉米施肥量要相当于净作2行玉米施肥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玉米的下肥量调整为净作玉米下肥量的2倍以上。
带状套作玉米播种时每亩施25—30公斤玉米专用高氮复合肥(折合纯氮7—8公斤,如N—P2O5—K2O=28—8—6),种子和肥料间隔10—15厘米;大喇叭口期,距离玉米带20—25厘米处每亩追施复合肥50—70公斤(折合纯氮7—9公斤,如N—P2O5—K2O=14—15—14),玉米追肥和大豆种肥共用。
带状间作玉米播种时每亩施用高氮缓控释肥50—60公124斤(折合纯氮14—16公斤/亩,如N—P2O5—K2O=28—8—6),大豆播种时每亩施用低氮缓控释肥10—15公斤(折合纯氮2.0—3.0公斤/亩,如N—P2O5—K2O=14—15—14)。
如人工施肥,两种模式的玉米种肥亩施用高氮缓控释肥50—60公斤(折合纯氮14—16公斤/亩,如N—P2O5—K2O=28—8—6),穴施或在玉米两行之间开中沟施肥,种子和肥料间隔10—15厘米;根据长势,在大喇叭口期亩追施尿素5—10公斤,切记全田撒施;大豆播种时可以不施肥,在初花期根据苗情追施3—5公斤尿素或喷施叶面肥。
六、除草方法
杂草防除要“治早治小”,采用芽前封闭与苗后定向喷雾相结合的方法。播后两天之内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若阔叶草较多可混加草胺磷进行封闭除草;玉米四叶期,用31%烟•莠•滴辛酯可分散油悬浮剂;大豆用25%氟磺胺草醚水剂或10%精喹禾灵乳油+25%氟磺胺草醚。玉米大豆同田期,采用双系统分带喷雾机实施定向喷雾;或选用自走式单杆喷雾机或背负式喷雾器加装定向喷头和定向罩子,分别对着大豆带或玉米带喷药,喷头离地高度以喷药雾滴不超出大豆带或玉米带为准,严禁药滴超出大豆带或玉米带,在无风的下午进行。
用药量参照农药产品使用说明,苗后茎叶处理药剂用量按照玉米大豆的实际占地面积计算。
七、化学控旺
对于水肥条件好、株型高大的玉米品种,在7—10片展开叶时喷施健壮素、胺鲜•乙烯利等控制株高。大豆在分枝期(V5)至初花期(R1)期,旺长的田块用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5—50克/亩(苗期剂量可小至20),兑水40—50公斤喷施茎叶实施控旺;针对套作大豆苗期受荫蔽胁迫较重的地块,可在V2—V3(2—3片展开复叶)喷施一次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剂量为20克/亩。采用植保无人机、高架喷杆喷雾机或背负式喷雾器喷施。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推荐浓度和时期施用,不漏喷、重喷。
八、病虫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绿色防治”的方针,加强田间管理,做到早防早治,一施多治。
(一)播种期
种子处理以防治大豆根(茎)腐病、玉米茎腐病、丝黑穗等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草地贪夜蛾等苗期害虫为主,玉米选用包衣种子;大豆选用吡虫啉+肟菌•异噻胺药种比1:400,或6.25%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48%噻虫嗪等对种子进行包衣或拌种。
(二)苗期—玉米抽雄期(大豆分枝期)
重点防治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桃蛀螟、玉米纹枯病、大豆蚜虫、豆杆黑潜蝇等。一是利用智能LED集成波段杀虫灯和性诱器等诱杀害虫;二是针对斜纹夜蛾、金龟子(蛴螬成虫)等害虫,自田间出现开始,采用生物防治措施,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制剂进行喷施防治;三是在田间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发生密度较大时,于幼虫发生初期,选用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杀虫剂喷雾防治,根据玉米、大豆叶斑类病害、锈病等病害发生情况,选用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杀菌剂喷雾防治。
(三)开花—成熟期
在前期防控的基础上,根据玉米大小斑病、锈病、钻蛀性害虫,大豆锈病、豆荚螟、粘虫、大豆食心虫、斜纹夜蛾、点蜂缘蝽等发生情况,针对性选用枯草芽胞杆菌、井冈霉素A、苯醚甲环唑、丙环•嘧菌酯等杀菌剂和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溴氰菊酯或者含有噻虫嗪成分的杀虫剂喷施,兼治玉米、大豆病虫害。也可以采用“杀菌剂、杀虫剂、增效剂、调节剂、微肥”五合一套餐制施药。
药剂使用方法和用量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不能重喷、漏喷。
九、收获方法
玉米在完熟期、大豆在手摇植株籽粒发响时收获。收获方式根据地块和机械的实际情况确定是人工或机收。对玉米先收、大豆后收的模式,选用割台宽度≤1.6米的玉米联合收获机进行果穗或籽粒收获作业;大豆采用大豆联合收获机或经过改造的稻麦联合收获机在晴天、午后收获。对于大豆先收模式,可选用割台宽度1.5—2.0米的大豆联合收获机或经过改造的稻麦联合收获机。收获机选择和收获方法可以参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减损收获技术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