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高效规范化栽培技术
一、技术名称
川芎高效规范化栽培技术
二、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川芎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在头痛类疾病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也是我省重点培育的川产道地药材大品种之一。四川地区川芎产量占全国的 90%以上,川芎可作为该地区小春作物的替代经济作物,水稻收获后种植川芎,水旱轮作,已成为四川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的主选经济作物之一,其出口量更是常年位居四川省中药材出口排名第一位。针对目前川芎生产一味追求产量,栽培管理粗放,化肥农药滥用,造成土壤破坏、川芎药材重金属、农残超标等问题,以川芎产量和品质并重为目标,提出高效规范化栽培技术,保证药材的安全、有效、可控。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自 2019 年以来,该技术已先后在四川成都平原的什邡、彭州、眉山等川芎主产区累积示范展示 3600 亩,辐射推广带动 2.1 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
利用本高效规范化栽培技术,使得化肥用量减少 15-30%,除草剂使用量减少 10-20%, 节约成本 133-166 元;平均亩增产 30-35kg,亩新增经济效益 750-900 元,药材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与普通对照田持平或略有提升。
(四)技术获奖情况
该技术 2020 年被选为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四川省中药材高产优质配套技术推广应用》项目推广重大技术。
三、技术要点
苓种繁殖:于 12 月下旬至次年 1 月中旬在海拔 1000 米左右山区繁种,7 月中下旬收获苓种:割下根茎,去嫩茎和叶,挑选无虫害、茎节粗壮的茎秆捆成小束,保存于 2-4℃冻库中,保持水分,避免苓种变干。
选地: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砂壤地。
整地作畦:前茬水稻采收后,撒上 200-400kg/亩的油枯,及时深翻土地,耙细整平,按1.5-1.8m 进行开厢,沟深 15-20cm。
栽种:在 8 月中下旬,取出茎杆剪取茎节即为苓种,将苓种按株距 15-20cm,行距 25-30cm
进行栽种,川芎栽插深度以茎节入土 1-2cm 为宜,栽后用稻草覆盖,保持田间土壤湿润。水肥管理:川芎栽种 20 天后,及时进行查苗补缺。追肥:以“少量多次”为原则,栽后 20-30 天起追肥,每次施肥间隔 15-20 天,第一次每亩施用尿素 5kg,第二次每亩施用三元复合肥 5-10kg,第三、四次每亩施用三元复合肥 10-20kg;在春季茎叶迅速生长时可根据植物生长情况酌情施肥。灌水:栽种前要充分引水浸灌厢沟,栽种后在苗期(9 月)应注意保墒,保证幼苗成活,之后如遇干旱不下雨,应适当引水浸灌厢沟,使厢面保持湿润。
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清除田边地头秸秆、杂草,减少枯萎病、黄萎病、蚜虫、叶螨等病(虫)源数量。白粉病在发病初期可用生物农药寡雄腐酶 3000 倍稀释液进行喷施;根腐病在发病的初期可用生物农药辛菌胺 50g 加 15kg 水均匀喷雾,每隔 1 周 1 次,连喷 2 次;叶螨可用生物农药 1.8%阿维菌素乳油 4000-6000 倍液喷雾防治。合理密植,如采用株型紧凑的“蜀芎 1 号”品种栽培,可有效减少草害的发生。川芎栽种后出芽前可用二甲戊灵、乙氧氟草醚等进行土壤喷雾。川芎齐苗且株高达 20cm 以上,可用烯草酮、精喹禾灵等对杂草进行喷雾,喷药应在无风时进行,在喷头上加专用防护罩定向行间喷雾,芎田出现难以除去的杂草,可采用物理除草。
采收和产地加工:在栽后第 2 年的 5 月进行采挖。采收时先将地上部分割去地上茎叶, 将川芎整株挖起,抖掉泥土,先晾晒 1~2 天,之后低温烘干或炕干,去掉须根。用麻袋包装放置在通风、干燥、避光处或低温库。
四、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应性广,可栽种在四川盆地平坝和浅丘区,与水稻轮作不占用耕地。
五、注意事项
1.过砂过粘的黄泥、白鳝泥等通透性差,排水不良的土壤都不宜栽培川芎。
2.4-7 月雨季是病害容易发生时间,及时开沟排水防涝通风,降低土壤湿度。
3.在川芎采收后干燥过程中,一定要控制药材处温度不得超过 60℃,及时堆积发汗以去除药材内部水分。
六、依托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邮编:610399、610041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华金大道三段159号、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大街4号
联系人
张 超 13982272316 E-mail: jychaozhang@163.com许 轲 13981875075
彭 芳 18200376825
陶 珊 1818198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