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适老版
长者专区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智能问答
旧版

长者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内容 / 重点工作 / 正文

绵竹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绵竹市2023年大春生产意见》的通知

索  引  号:510683-2023-003203 文  号: 发布时间:2023-03-08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局 关  键  词:绵竹市 农业农村 农村局 印发 2023 生产 的通知 浏览次数:
相关附件: 绵竹市2023年大春主要粮食作物面积产量任务表(3月2日).xls

【字体: 分享: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具有特殊重要意义。2023年大春,我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坚持强化科技创新,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做出贡献。为指导做好大春生产,现将《绵竹市2023年大春生产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绵竹市2023年大春生产意见

绵竹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3月8日


绵竹市2023年大春生产意见

按照中、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2023年农业农村工作决策部署,全面完成粮食播种面积完成67.3万亩,总产量达到28.3万吨的总体目标。

一、总体思路

按照2023年农业农村部关于“坚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定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保目标任务、保安全稳定、补发展短板”的“两保一补”工作思路,按照“全力确保完成粮食稳面增产、聚力实施天府粮田建设行动、着力推动川字号特色产业、强力推进农业技术装备、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等重点任务要求,推进高产优质多抗品种更新换代,集成推广作物高产栽培、肥水高效利用、病虫绿色防控、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大力抓好大豆生产,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全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

二、目标任务

(一)农作物播种面积

大春农作物播种面积45.8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8.85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万亩(多年生经济作物如玫瑰、青花椒、果树面积未计入)。

(二)主要作物面积、单产和总产

1、粮食作物:大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8.85万亩,总产19.56万吨,比上年增加0.45万吨。其中,水稻面积34.3万亩,单产526公斤、增加10公斤,总产量18.11万吨;玉米面积1.8万亩,单产402公斤、增加8公斤,总产0.74万吨;红苕等薯类面积1.9万亩,单产增加6公斤,总产量0.57万吨。豆类0.9万亩(其中扩种0.1万亩),单产增加7公斤,总产量0.16万吨。

2、经济作物:生产面积7万亩。其中蔬菜(含食用菌等)面积5.9万亩,增加0.35万亩,增产7.9%;花生0.55万亩,叶菸0.05万亩,中药材0.5万亩。

(三) 扩种玉米大豆复合种植

扎实推进国家大豆产能提升工程。将玉米大豆复合扩种面积纳入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坚决把复合扩种作为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大豆玉米或大豆猕猴桃复合种植和其他林下套种等复合种植扩种面积0.1万亩。

三、主要措施

(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

1.稳定粮食面积。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积极发展优质稻29万亩,其中“稻香杯”优质稻面积6.5万亩以上。积极引导发展秋粮秋菜,完成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任务。积极推进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发展低吸咐Cd水稻1.5万亩和高粱、玉米等高杆作物0.8万亩。

2.落实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责任制,防止耕地“非粮化”,按照作物种类和适宜粮经复合特性,采取直接还田种粮、粮经轮作种粮、间套作种粮三种方式,完成农业种植园地分类优化改造3670.43亩。立足职能,落实好粮食支持政策,如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水稻价格补贴、种粮大户补贴和耕地轮作休耕项目、粮油主产创建项目等实施,组织好粮食生产。

3.强化集成技术推广提高单产。落实今年的高产创建试验示范,把试验示范转化为当地提升单产能力和水平有最强支撑。一是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技术,如营养基质育秧、水稻无纺布育秧和暗室育秧,提升水稻育秧组织化、集约化水平,围绕育秧主体、育秧规模、关键技术、技物配套等方面工作大力推进集中育秧,完成上级下达的机插秧任务。二是水稻直播、水肥一体化等节本增效技术,水稻直播(无人机播种)1.5万亩,蔬菜、绿肥等早茬口1万亩,小麦茬口0.5万亩。三是推广稻田综合利用,示范推广“稻—鸭、稻—渔(鱼、虾、蟹)”等综合利用技术。四是推进农机与农艺深度结合,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五是种植结构调整,做好1500亩粮饲双收或3收、高粱、青贮玉米等示范推广工作。

4. 统筹抓好蔬菜生产。促进果菜茶多样化发展。保障“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稳定蔬菜面积,保障供应总量平衡,促进季节、区域、品种结构均衡及质量安全,特别是确保疫情防控期间蔬菜等“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集成推广壮苗培育、节水灌溉、精准施肥、轻简化栽培等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提高蔬菜生产科技水平。大力发展间种、套种和增种,突出扩大晚秋粮食和蔬菜作物面积,确保今年粮食面积稳定和晚秋蔬菜面积大幅度增加,实现全年农民收入增加。大力扩种大豆,示范大豆玉米或大豆猕猴桃带状复合种植0.5万亩;积极推广鲜食玉米及玉米套红苕等1.2万亩;选择适宜品种,提供适宜茬口,发展秋玉米、秋洋芋、秋红苕等晚秋作物7万亩;种植以玉米、大豆为主的田埂粮食作物10万亩。

5、着力推动特色产业。践行大食物观,高质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积极参与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发展,巩固绵竹猕猴桃省级特优区建设成果,抓好川菜、川果、川茶等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果菜茶、食用菌、薯类、花卉等特色产业。优化布局结构,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匹配的生产布局。优化产品结构,根据市场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增加更加丰富多样、优质安全、营养健康的绿色优质产品供给。

6.加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抓好草地贪夜蛾、水稻螟虫、稻瘟病等主要病虫害的监测调查,适时发布病虫情报,指导种植户科学防治病虫害。

(二)、提升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1、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乡村振兴,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粮食产能。一是2023年5月全面完成2022年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任务2.1万亩。二是推进绵竹市2023年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1.6万亩的开工建设。三是2023年5月完成“非耕地”占用面积补建项目2.08万亩的结算验收工作。四是推进2021年高标准农田结余资金再投入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940万元。五是印发2021-2030年高标准农田十年规划。六是推进绵竹市2022年省级财政乡村振兴先进市奖补资金项目(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子项目包括清道社区田型调整建设项目、年俗村田型调整建设项目、清道社区道路沟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年俗村道路沟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业环线道路设施建设项目、土壤改良项目。

2、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整治,严厉查处假冒侵权行为。切实抓好农药、肥料、种子等农资市场执法检查和违法案件办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净化市场环境,保证农民用上“放心、安全的农资”,为2023年大春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3、强力推进农业技术装备。加快稻饲双收或3收的饲草割刈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机械等推广,保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油菜移栽等重点用机需求。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贯彻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加快淘汰老旧农机。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大力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我市农机装备水平。构建“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全链条”产业融合模式,引领“全县域”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全市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农村机电提灌站提灌机械维修、维护1000台次、10200千瓦,机电提灌站完好率达到80%。

4、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服务。聚集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人才需求,加强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培养,培育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高素质农民150名以上;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80人次,提升基层农技人员专业服务能力和政策理论水平;引进智兴天府行专家、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队驻绵指导,发挥农业科技服务队服务功能,强化进村入户指导,加强科技支撑支持。

(三)、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1、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积极发展优质稻、鲜食玉米,其中国家二级以上优质水稻15万亩。

2、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推进化肥减量化工作,主要粮油作物化肥利用率稳步提升。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建设绿色种养循环示范区10万亩,推广有机肥使用60万亩次以上,开展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试验 4个,建立肥料使用监测调查点100个,开展科学施肥相关培训5次以上,化肥使用量持续保持零增长。

3. 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化工作。深入推进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扎实推动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发展;大力推广低毒高效农药及高效植保器械。持续开展科学安全用药宣传培训。

4. 持续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巩固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成果,推动可持续循环农业发展。按照政府引导、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多元利用的原则,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大力推进秸秆还田、鼓励发展秸秆饲料、鼓励用于食用菌生产、鼓励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农作物秸秆打捆离田作业,推进农作物秸秆离田后续利用工作。2023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

5.加快发展节水农业。根据各级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意见的要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大力提升农业用水效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以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在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制中,结合当地水资源平衡状况,合理设计沟渠排灌断面,并对部分排灌沟渠布设水标尺等。

6、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以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和《绵竹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为依据,按照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阳市2022-2025年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德办发﹝2022﹞63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实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行动方案,开展实施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到2025年完成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覆盖面达到94%,适时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动态调整。

7、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一是深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指导养殖场配套完善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并加强日常监管,持续实施绿色种养循环项目,积极培育粪肥施用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100%,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5%以上。二是落实农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利用。加快推广应用可降解农膜,推广无纺布使用,提高田间残膜拣拾率,全市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三是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坚持《谁购买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谁生产谁处理”的原则,优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完善“店村结合”的回收体系,积极探索押金制、奖励制等回收模式。2023 年粮经作物主产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 77%以上。

8、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各镇、街道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开展快检工作。二是广泛推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动落实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落实“追溯码+合格证+品牌Logo”开具模式,健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机制。三是不断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强化生产经营主体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智慧监管,建立新型监管模式。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必须全部纳入监管,打击违规使用禁用药物、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农兽药、不执行农兽药安全间隔期等违法相关规定的行为。四是强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创建。依托行业协会,在粮食主产区、果菜茶优势产区创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共品牌,加快培育一批品质好、叫得响、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积极发挥经营主体的品牌创建主体作用,规范引导做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申报工作。

(四)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1、促进粮食发展质量提升。调整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专用水稻,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强产销衔接,鼓励实行订单生产、定向收储,实现优质优价。

2、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3、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好建成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加大对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建设的指导及利用,提升产品质量,破解销售市场风险问题,增加经济效益。

4、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开展国、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园区联建联创,接续实施“一园一策”行动,提质升级现有各类园区。毫不松懈地抓好猕猴桃、蔬菜、茶叶等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基地规模保持在8万亩以上,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14亿元以上。积极推动广济粮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争创德阳市二星级园区、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争创德阳省四星级园区、凤凰山茶叶现代农业园区争创德阳市一星级园区。

四、加强考核、管理,确保措施落实

(一)实行目标管理。按照全市目标管理规定,将对今年大春生产目标任务、培训任务和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对各镇街农业工作考核。

(二)加强指导服务,强化监督检查。在2023年大春生产工作中,农业农村局将成立技术指导组和工作督导组,对各镇、街道办大春生产措施落实情况以及作物生产情况开展督导检查。对未完成任务的镇、街道办将在全市给予通报批评。

各镇、街道办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责任制,提高认识,全面落实2023年大春生产各项措施,确保全市大春生产任务全面完成,实现稳产增收目标。

附表1、绵竹市2023年大春主要粮食作物面积产量任务表

表2、绵竹市2023年大春农业生产重点工作任务表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