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适老版
长者专区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智能问答
旧版

长者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内容 / 重点工作 / 正文

年画村乡村风貌设计、人居环境改善情况汇报

索  引  号:510683-2022-008643 文  号: 发布时间:2022-07-27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孝德镇 关  键  词:人居环境 情况汇报 浏览次数:
相关附件:

【字体: 分享:

年画村乡村风貌设计、人居环境改善汇报

一、年画村概括

年画村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孝德镇,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木版年画的发源地、传承地,享有“德孝故里、年画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年画村深入挖掘年画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厚重底蕴,以发展年画产业助推农民增收为着力,坚持“农忙扛锄头、农闲握笔头”生产组织模式,积极打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示范地,成为一处以绵竹年画技艺传承、保护、推广、宣传,绵竹年画文创产品生产、绵竹年画研学体验、绵竹年画艺术培训、绵竹年画主题度假产品为核心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先后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生产基地”“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天府旅游名村”等荣誉。

在乡村风貌设计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年画村的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个别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有欠缺,这就需要提升乡村服务承载力,综合提升人居环境。

对内改着村民居住环境。全面落实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院落环境的整治工作。严格执行与村民签订的“门前三包”责任书,与品回收站和农家乐签订的“门前五包”责任书。对现有的排污水沟进行疏通和铺设盖板。对农户散养区域进行整改,畜禽类便进行农业无害化处理。全面清理村民庭院乱堆乱放现象。构建村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强化日常监管体系,实现生活垃圾日集日消。预计到2025年,完成村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严格执行,对人畜粪尿、生活垃圾进行严格分类,建立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站。

对外改善乡村村容村貌。持续抓好乡村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开展物品定位归置、管线规整、广告标语规范等专项行动,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全面对旧房屋的座脊、吊檐和外墙进行粉刷美化,拆除房屋周边的乱搭乱建棚。推进十二组、十五组、十九组的居民聚居点建设,注重综合配套和功能完善。实施村庄绿化工程,对村、路、渠、宅和公共区域进行绿化,统一种植观赏性花卉树木,加大草坪绿地用地面积。对周边林区的枯枝落叶进行打理,清除腐烂物堆积。培训定数量的本地村民对村庄的景观环境进行修饰管理,实行正常薪酬制。

二、完成情况及成效

国内乡村建设大多缺乏景观环境设计,整治前的年画村同样如此。街旁植被缺乏,绿地破损无体系,村庄标识系统缺乏,景观设施不足,市政设施杂乱。基于此,从“街道功能”“百姓需求”“文化传承”3个角度出发,重新梳理街道尺度,重塑街道秩序。

(一)风貌改造。对原有水泥路面进行处理,结合不同区域特色,利用仿古砖、青砖等本土材料,使乡村道路“土”起来,彰显环境的人文气质。2006年3月,绵竹市和孝德镇政府投入400余万元进行农房整改224户,村道扩宽长度650米,村道硬化2630米,修建年画村牌坊,年画广场和年画展览馆。

(二)年画上墙。成后的小区农房都统一以青瓦、白墙、朱漆的川西民居风格为主,采用年画上墙的方式,将绵竹年画画上农家的院墙。年画内容既有传统题材的《二十四孝图》、《百戏图》等,也有现代年画题材《十二生肖图》、《抗震救灾图》等,墙上新绘制的彩色绵竹年画引人注目,别具风格。

(三)城市家具结合道路规划及特色节点设计年画西湖清风亭等景观节点,最终实现景观环境与建筑形态的和谐统一。

(四)绿化景观。年画村景观规划突出生态型川西平原村庄特色,建筑屋面采用青瓦坡屋面,充分体现出川西民居风格特色。主要景观廊道有年画路景观廊道,年食集步行景观廊道,马尾河骑游景观廊道。在成青路与年画路交叉口、年食集水街入口处规划主要景观节点,各个组主要聚居点规划次要景观节点。

厕所革命。年画村2019年共改建545户(包含贫困户14户),其中改建地上及地下部分543户,新建厕所2户,共使用资金930138.8元。改建厕所已接受绵竹市及孝德镇、年画村3级验收并完成结算。改建后已全部投入正常运行,群众满意度达100%。

三、经验做法

优选设计队伍,利用好乡村实用性人才。培育乡村建筑师、乡村规划师联系好利用好乡贤、返乡创业人才继续坚持以培养“双创”人才为目标,以“搭建服务平台、助力大众创业”为宗旨,持续培育输出一批能创新、会应用的创业人才。推动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活力竞相迸发,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有组织、有资金、管理体系健全是维持整改的保障。孝德镇按照镇指导、村(社区)组建、群众参与的原则,建立了一支从镇到组的管理队伍和清运、保洁队伍,由镇、村、户共同承担清洁转运费用,保障了队伍稳定和资金来源。健全了垃圾清运时间、工资发放、人员考勤等工作制度和监督制度,保障了管理体系的健全运行。

(三)以政府为引导,村(社区)为主体,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和村民积极性,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2019年孝德镇彩钢棚集中整治时,镇村工作人员入户调查,充分了解群众需求,不搞一刀切,不走形式主义,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彩钢棚整治,最终未发生一起整治户再建、改建。

四、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短板

(一)乡村专业人才力量紧缺

现有人员力量尤其是懂规划、懂“三农”的实用性专业人员严重紧缺,在乡村振兴的规划编制、项目施工等过程中,发挥全面指导作用容易受限。村两委干部的年龄较大,受教育的程度有待提高,个人拥有的资源有限。

最严土地政策使区域发展受限。

为贯彻国家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全村土地利用管理,树立各位村民良好的土地利用理念,保障全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全村经济增长和新农村建设,制定土地利用村规民约。但为保障村域内相关项目建设用地,提高建设用地保障效能,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服务年画村经济发展项目,目前年画村发展土地受限。

)乡村居民主人翁意识不够

村民是村落的主人,是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和受益者,更应是建设者。村民不能当美丽乡村建设的“甩手掌柜”,而应发挥好自身主体作用,做主人,唱主角。然而,一些村民缺乏美丽乡村不是“要我建”,而是“我要建”的思想观念,缺乏主人翁意识。行动上,缺乏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和大局意识。

五、下一步举措

(一)加大实用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要着力解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薄弱的问题。具体说来,一是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尤其是职业学校培育人才的作用,加大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要积极探索建立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化人才保障。二加强乡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对本地农村孩子,利用其对当地有感情、熟悉家乡的特点,通过职业教育对口培养需要的年画传承人、乡村规划师等专业人才,

)持续培育乡村精神

乡村精神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有了乡村精神,才有可持续的动力和后动。对于乡村居民来说,亟须培育其对本地公共事务的参与、决定的积极性以及对乡村精神的依恋和热爱,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幸福事业中,不做旁观者,而做建设者,努力挖掘本地独特优势和创建模式,以实际行动支持家乡绿色发展。要借建设美丽乡村的良好政策资金契机,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配合政府群策群力,从而改善日益空心化的村落现状并推动农业持续化、规模化、现代化经营。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