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健康先行。为帮助彝族同胞撑起健康“保护伞”,绵竹市一直把健康帮扶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板块,紧紧围绕让甘洛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的目标,将“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推动双方医疗系统全面结对、精准施策,帮助甘洛县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乡村振兴加速奔跑夯实基础。
夯实健康基础 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近日,甘洛县人民医院接诊了一名因急性感染性喉炎导致喉梗阻的彝族小孩。患儿危在旦夕,命悬一线,绵竹援彝医生张恒立即带领当地儿科医生一起实施抢救,成功将患儿从死亡线上拉回。“卡沙沙,绵竹医生,孩子爸爸不在了,妈妈打工去了,只剩我们婆孙,我以为这次他也要走了,谢谢你,谢谢你救了他,救了我们这个家。”得知孙子转危为安,患儿的奶奶来不及擦干脸上的泪珠,便不停地向张恒鞠躬道谢。
如果说这样的“生死时速”是绵竹援彝医生用精湛的医术与死神博弈,日常开展的义诊活动便是把健康扶贫送进彝族同胞的心窝里。3月5日一大早,甘洛县人民医院儿科早已排起了长队。得知绵竹联合义诊医疗队要为当地儿童开展矮身材义诊活动,许多家长天还未亮便动身前往。在义诊现场,大家按照疫情防控相关要求,有序地进行登记、心理咨询、量血压、身体检查等一个个项目。“绵竹联合义诊医疗队是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前线指挥部通过整合所有对口帮扶医疗力量而组建的一支队伍。”绵竹市对口支援甘洛县前线指挥部干部人才、挂职甘洛县妇幼保健院计划服务中心医生秦述表示,这支队伍时常开展不同主题的义诊活动,让当地老百姓能够享受到免费、优质的诊疗服务,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8年12月,甘洛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在绵竹的帮助下正式建立,陈燕等4名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专家长期驻科帮扶,在学科建设、科研能力、人才培养、新技术开展、社区服务等进行全面帮扶指导。
“甘洛的群众对康复概念理解有些片面,我们致力于把人留住,把专业技术留下,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业队伍,切实解决当地老百姓的康复需求。”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治疗师张少军说,为解决科室出现的人才短缺、设备紧张、技术相对落后的问题,绵竹市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不仅帮助该院康复医学科新开展了学科前移床旁康复治疗工作,还先后与神经综合科、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普外科、骨科开展多学科合作,为患者提供早期床旁康复医疗服务。目前,甘洛县人民医院康复科有医务人员15人,编制床位7张,开放床位20张。
“甘洛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目前已基本能满足县域内群众的康复治疗要求,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彝区群众的生命安全有了很大保障。”甘洛县人民医院院长莫色俄乙说,不仅如此,去年12月,甘洛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还成功创建为凉山州重点专科,这是绵竹对口帮扶甘洛的重大医疗成果体现,为他们筑牢群众生命健康堡垒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扶智更扶志 为甘洛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健康扶贫,做优技术、智力帮扶是关键。医疗人才匮乏是彝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绵竹市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派出去、送进来”的方式,先后选派130名医疗技术骨干到甘洛县开展健康帮扶工作。同时,接收甘洛县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51人到绵竹市跟班学习,为甘洛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018年,甘洛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王玉娟带着学习任务来到绵竹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医学影像科进行为期6个月的进修学习,专攻妇产科超声。进修完毕后,她在甘洛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医学影像科挑起大梁,开展了阴道超声、四维超声等新项目,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医学影像是临床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绵竹学习期间,我接触了许多的新技术和新理念,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让他们少走弯路得到及时救治。”王玉娟说道。
2020年,甘洛县新市坝镇中心卫生院的绵竹援彝医生向珩为了帮助当地医务人员李峥、阿木布沙能够更好地掌握骨科诊疗的知识和技巧,不仅开展骨科学术讲座培训,还手把手教他们正骨、针灸方面的技术,让他们快速掌握要领。有了独当一面的医务人员,现在的新市坝镇中心卫生院可以处理很多常见问题,让患者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贴心的医疗服务。
“输血+造血”才能更“活血”。为了筑牢甘洛县的医疗发展的安全保障,近年来,绵竹以“输血+造血”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活血”方式,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到甘洛县,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留得住’的当地医疗人才队伍,指导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有效提升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对口帮扶成效显著。“完善医疗体系、培养医疗人才、改善医疗条件、开展特色服务、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我们一直在聚力推进甘洛卫生健康领域乡村振兴。”绵竹市副市长、对口帮扶甘洛县前线指挥部指挥长曾锐说,绵竹对口帮扶的五年多时间,大幅提高了甘洛县的医疗水平,对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推进甘洛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