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的长河中,十年只是一个微小刻度。但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却可以演绎一段精彩的历史。
仲秋时节,穿行在绵竹城东新区,四通八达的公路纵横交错,现代化的高楼鳞次栉比,仟坤·悦街、大学城等商圈集聚……一座功能完备、发展潜力无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记载着它快步发展的轨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在绵竹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紫岩街道按照“疏解老城、繁荣新城、做精做细、愉悦市民”的城市建设发展思路,紧扣城市发展脉搏,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依托城市向东发展之力,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丰富城市内涵,让城东新区持续焕发新活力。
新城迅速发展 群众获得感更足
一座城市的蜕变,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走在大学城的商业区域,这里购物、娱乐、美食等商业形态一应俱全,既满足了市民一站式消费的需求,更提升了城市商圈的价值。美食街内,三五成群的学生组团聚餐;鲜花广场上,周边群众聚在一起,踏着音乐节拍跳起了广场舞。“咔嚓、咔嚓。”随着快门声响起,这里川流不息的人群、花样繁多的美食、琳琅满目的商品被市民王兴庭用手机瞬间定格。
作为一名本土历史的研究者,王兴庭平日里除了在旧书摊前寻找绵竹历史印记外,还喜欢用手机记录下城市变化的日新月异。“以前城东新区大部分是一片农田,短短十年光景,高楼拔地而起、商圈接连涌现,教育、医疗、交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满满的获得感油然而生。”王兴庭说道。
见证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记录,也是社会记忆的凝聚。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绵竹加速向“新”蝶变再合适不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紫岩街道在推进城东新区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内塑气质,外提颜值,在城市“硬件”和“软件”建设上狠下功夫,城市框架不断增大,功能和品位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
从苏绵大道、回澜大道等交通体系持续完善,川师大绵竹附小、川师大绵竹附中、城东第四幼儿园等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到仟坤集团、碧桂园等品牌房企争相入驻,仟坤·悦街、大学城等特色商圈逐步繁华,再到新竣工的绵竹图书馆、城东综合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日趋成熟......近年来,品质城市建设融进了新城的每一处,成为宜居新城的最佳载体,按下了发展的“加速键。”
“十年来,在绵竹市委市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紫岩街道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城东新区,交通、教育、医疗、生态等城市配套的快速落地,城市框架、交通能力、功能品质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城东新区承载力和辐射力大幅提升。”紫岩街道党工委书记梅富勇介绍道。
截至目前,城东新区已有超过3万余名市民入住,700余家商铺开业,产城融合、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的现代化活力新城正在奋力崛起。
激活基层治理“一盘棋” 群众幸福感更强
日前,紫岩街道玉马社区召开“有事来协商·院坝协商”2022年第三季度协商议事会议。市政协委员、各协商议事会成员和部分商家代表等共聚一堂,围绕“小商圈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这一主题进行协商,“议”出了解决问题的好点子。
为基层治理赋能添力,“有事来协商·院坝协商”只是紫岩街道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紫岩街道聚焦城市精细化治理,以党建“绣花针”串起基层治理“千条线”,通过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治理,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走进玉马社区金陵雅居小区,高楼整齐林立,绿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宜人,基础设施完善,居民或在健身器材上锻炼,或在石桌前悠闲喝茶聊天下棋,一幅和谐而生动的图景呈现在眼前。“如今小区环境越来越好,大家相处也更加融洽。”李贵军在金陵雅居居住已有10多年,说起小区的变化,他十分感慨。
金陵雅居小区是“5.12”地震后新建的安置小区,住着1936户、6000余名居民,大多是征地农转非失地农民。对于一个从散居变为聚居的新社区,“管理难度大”一度成为社区工作者面前的难题。为了解锁小区“幸福密码”,玉马社区以党建为钥,带领金陵雅居小区积极探索“1+4+4”基层治理模式,通过织密一张党建网,做好四项民生事,凝聚四股正能量,实现小区治理“三个转变”。同时,以德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共治为桥梁、以智治为支撑、以自治为目标,引领小区形成和善、和乐、和谐,环境美、秩序美、风尚美的“和美”新面貌,小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升。
如何巧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根锋利的“针”,串起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千条“线”?因地制宜,探索“社区校区融合型”新路径,这是学府社区给出的答案。
街头巷尾,“红马甲”手持扫帚、清洁环境,打造和美社区的“绿富美”;空巢老人家里,志愿者陪着老人闲话家常,温馨和睦;大学城附近,“小红帽”耐心劝导店外经营、占道经营的商家文明经营......学府社区党支部与四川天一学院、四川文化传媒学院组成的5支高校志愿者队伍不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仅点亮了青春的星火,更擦亮了社区文明新“底色”。
作为典型的城乡结合社区,“半城半农、半学半商”的鲜明特点形成了学府社区人口类别、服务单元类型复杂的现状。为了让社区治理更精准更高效,该社区以党建为纽带,从共同目标、需求入手,积极构建社区与市级职能部门、普通高校、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多元参与、共建共治的联动机制,通过“组织相融”“阵地相融”“治理相融”“文化相融”的创新举措,实现治理主体从“单打独斗”向“群策群力” 转变,服务覆盖从“单一阵地”向“立体矩阵”转变,治理单元从“社区包揽”向“多元共治”转变,社会风尚从“惟我惟利”向“崇德尚法”转变的基层治理新图景。
十年来,紫岩街道围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以治理优服务,以服务促治理,进一步提升城乡社区治理“一张网”平台,形成“1+4+4”工作机制、“136”工作法、“社校五联”机制等行之有效的基层治理模式,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体系基本形成。依托“党群议事”“有事来协商”“小区议事会”等平台,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区事务,拓宽群众合法理性有序表达诉求的渠道,让居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时代的迭变,彰显的是城市在不断向前的累累硕果,同样也是人们不断追求美好之路的象征。在未来城市发展的征程中,紫岩街道将“城”势而上,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充分释放发展潜能,不断焕发“新”的吸引力,为绵竹打造更大格局、更显智慧、更为宜居、更具人文底蕴的城市提供特有的“硬核支撑”。